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
“下届中央委员会,是不是可以选50个50岁以下的人?大会代表是否应该有相当数量50岁以下的人?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做不到这两点,代表大会就不是成功的大会。”这是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说的一段话。两年后的1982年9月,十二大召开,选举产生的348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不仅出现了50岁以下的人,还有一位40岁以下的候补委员——时年39岁的甘肃省建委副主任胡锦涛(1985年增选为中央委员)。3个月后,胡锦涛从甘肃进京,出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后升任第一书记。
39岁的胡锦涛之所以能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其一是离不开邓小平大力倡导和推行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政策,其二是因为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过硬。
从1982年底开始,胡锦涛在团中央历练了3年。1985年下半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拔高了干部年轻化的位置,邓小平还以自己的经历为鉴:“我二十几岁就做大官了,其实也不比现在年轻人懂得多,不是照样干吗?”他对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干部自有一套培养思路:“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
于是,1985年,胡锦涛离开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位置,接受锻炼,到大西南最贫困的贵州省担任省委书记。这时的胡锦涛才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1989年前后,西藏部分喇嘛和教徒,在国外“藏独”分子的煽动下,游行示威,制造骚乱。1989年1月,邓小平和党中央为了控制骚乱,决定向西藏派一名新的党委书记——胡锦涛。这是一次临危受命,也是对年轻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
关键时刻,46岁的胡锦涛处乱不惊,稳住了西藏局势。当时的西藏自治区政协主席热地后来回忆说,胡锦涛初到西藏时,“多换思想,少换人”这个迥异于以往的提法,令他大为感慨:这对“统一当时的干部思想、稳定干部队伍、实现西藏社会由乱到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胡锦涛还与不同的干部谈话,逐一落实邓小平的政策:发展经济,扩大汉语教育,加强外部联系,和西藏人民展开合作,保持对分裂主义活动的严密控制。
在这一工作思路的引导下,西藏工作出现了新的拐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援藏干部的定期轮换制、援藏建设的“对口支援,分片包干”政策相继出台,使得援藏方式日渐清晰、成熟。中央对西藏的治理,自胡锦涛开始,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贵州和西藏是中国西部两个贫穷省、区,在这样的地方担任“一把手”,在如此贫困复杂的地区历练,成就了胡锦涛“让人服气”的政治资本。
……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