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后周皇帝柴荣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已走到人生尽头的他只能委任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顾命辅佐幼帝。
这三位辅佐周恭帝未久,即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在出征途中被众将拥立为帝,大部队奔回首都,逼小皇帝禅让。后周的孤臣孽子,安有命焉?所幸赵宋取代后周,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前朝旧臣与皇室都得到新朝的优待与礼遇,范质等三人继续被任命为宰相。
在这里,宋王朝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跟前面五个短命王朝不一样的气质——以宽仁之精神立国。
两宋三百余年,也曾出现过几个未成年便即皇帝位的小皇帝,如宋仁宗继位时只有十二岁;宋哲宗继位时只有九岁;宋恭帝继位时只有四岁。但仁宗与哲宗亲政之后,都没有对辅弼他的老臣大开杀戒。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宋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不杀文人的誓约,等同于文官免死宪法
为什么宋代几乎没有发生过帝王因为政治原因而诛杀士大夫的事情(偶有一二例外)?首先是因为赵宋皇帝受到一项宪章性的约束——太祖立下的誓约。
……
(摘自《新周刊》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