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雷雨》结束了在上海的四场演出,算是为纪念该剧发表八十周年的演出活动画上了休止符。这样一场本意是向经典致敬的活动,却因为一些年轻观众在剧场里发出的爆笑声,而将经典推向了被人拿来重新审视和评价的位置上。
八十年前,刚刚创刊不久的《文学季刊》,刊登了23岁年轻人万家宝的剧本《雷雨》,正是这部作品,后来被树立为中国戏剧走向现代和成熟的坐标原点。但是,回望来路,后人是否真的读懂了《雷雨》?曹禺的追随者是在一步步趋近经典,还是在不知不觉间与其背道而驰?
三版《雷雨》 三种表达
北京人艺最早排演《雷雨》是在1954年。当时,周朴园由郑榕饰演,从上场到结束,一直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1989年《雷雨》复排,导演夏淳强调,周朴园并不是一个土财主,而是有着留洋经历,带着资本主义新气象而来的商人。那一版中,饰演周朴园的顾威是穿着西装上场的。这一做法如今延续到杨立新饰演的第三代周朴园身上。
六十年,在几乎没有改动台词的前提下,北京人艺诠释了三版表达不尽相同的《雷雨》。仍以周朴园为例,第一代周朴园的角色定位更像是封建家长,是全剧的罪恶根源。但从第二版开始,这个角色更多地被当成是一个复杂的人来看待。
……
(摘自8月7日《北京日报》 牛春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