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
然而,一年多以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个战略目标刚开始实施就被迫中断了。直到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时,在“文革”初期被打倒、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付出了他全部的心力和智慧。他主持起草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传和介绍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使这个“赌了咒,发了誓”的雄心壮志能够早日实现,他全力领导了全面整顿。然而,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久,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一次夭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后,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人们在许多问题上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但实现四个现代化很快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在1978年到1985年新建和续建包括十大钢铁基地、十大油气田在内的120个大型项目。按照这个目标要求,8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都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
……
(摘自7月14日中央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