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师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9日16:45 ·师秋朗口述·

  延安的天空

  “眼睛不够用,感觉那里的空气都不一样。”1938年,我和母亲贾静春第一次到延安,我如此描述当年印象。我和母亲并未在延安找到父亲师哲,但延安的见闻完全弥补了寻父不得的遗憾。

  首长和大家很平等,从贺龙到毛泽东都很容易见到,抗大校长林彪热情地介绍我们到中组部查干部档案。这是从小呆在农村家庭中的我无法想象的。后因奶奶病重,不得不跟随母亲回到陕西韩城家乡。

  1938年底,我们再次辗转到了延安,进入鲁迅师范上学。

  一个春天的中午,一辆少见的小车来到了学校窑洞所在的半坡,车上的任弼时和李富春是去安塞清凉洞考察中共七大会址的,却受了新回国的父亲委托,顺道前来探寻妻女下落。

  汽车返回时带上了我母女,在任弼时的窑洞相见,我不知所措,完全不认识父亲,觉得他像一个外国人。这是在苏联15年生活带给父亲的气质。回延安的第一次见面,他曾受到毛泽东的讽喻:“不仅要能吃面包,还要能吃小米子。”

  1925年离家逃亡后,父亲在河南加入国民军,不久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在军事学校就读后,又到格别乌受训,此后远赴西伯利亚工作。直至任弼时访问苏联,才作为秘书随行返回国内,留下了一个俄罗斯族妻子和一双混血儿女。

  这些,都是我后来慢慢知道的。与此同时,重聚不久的父母面临离婚,母亲多年心底的担心变为了现实。离乡多年做派洋化的父亲,移情别恋。

  我可怜母亲,更觉与父亲无话可说。父亲回忆录中不乏温馨的情节,如女儿为父亲烤馒头片、读苏联画报,对于我来说都属勉强。隔着窑洞的门帘,我能喊一声爸。当着面,却怎么也喊不出来。

  ……

  (摘自《博客天下》2014年第18期  袁凌采访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