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北京某民营医院的媒体沟通会,于莺以一袭端庄的黑色过膝连衣裙亮相,桌前铭牌上标注着她的新身份:医院综合门诊中心CEO。听到这家民营医院介绍时仍旧使用了“著名急诊科女超人”的称号,她忍不住放松绷直已久的身体,低下头抿嘴偷笑。
从2011年10月开始,于莺在微博上描述医院趣事、生活囧事,语言鲜活幽默,颠覆传统医生严肃、刻板的形象,成为因自媒体获得广泛关注的医生代表。因为发言犀利,她还被冠上了“愿意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发声”的名号。
一年前,于莺终于脱下公立医院的白大褂,离开工作12年的协和医院,准备开办一家自己的全科诊所。
回归医疗的本质
从协和医院离职后,于莺曾在脑子里无数遍勾画诊所的样子:在小区门口,开一个二百平米的,找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就为她所在的通州梨园地区老百姓服务。
“成本也不是特别高,有没有医保没关系,有钱的一百块钱一个,没钱的就六十块钱一个。”于莺戏谑道。
这个目标其实是延续了她一贯想表达的理念:做能真正帮到人的医疗。
“来急诊科的病人,几乎都到了要被抢救的时刻,那先前他们需要被关注的时候,医生在哪里,在做什么?作为医生,这会留给自己一个很深的遗憾。”
她和很多人复述同一个故事:那时她在协和医院,对面小区楼里有个老太太,常年瘫痪在床。她儿子来急诊科请大夫,希望有人一个月去家里换一次尿管、胃管,每次劳务费500元。
没一位大夫愿意去。
“本身我们职业地点在医院内部,没有义务外出为患者服务;其次,每个人都是定岗,每次出去四十分钟,如果我脱岗,被领导查起来是要处分的。”于莺解释道。
无奈,老太太的儿子每次只能打120,一次费用超出五百块钱,换完后,老太太还得在医院等一两个小时的120,把她送回家。
……
(摘自7月21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