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星座是舶来品,但它在中国的人气,比老祖宗传下来的二十八星宿要高得多。不过很多人只知道它和希腊神话的关系,却不知道其实它的原产地是古代巴比伦。
起初,巴比伦人发明了黄道十二宫,后来传入了希腊,和希腊神话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星座序列。后来这套东西从希腊又传入印度,吸收进了梵文佛典里头。再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十二星座也跟着进来了。
目前中国看到最早的十二星座记录,是在隋朝开皇初年。当时天竺来了一位高僧,叫那连提耶舍,他翻了一部《大方等日藏经》,里面第一次提到十二星座。不过隋代的译名跟现在不太一样,白羊叫做特羊,金牛叫做特牛——这个特字,是公种雄性的意思——双子也很好玩,给译成了双鸟,不知是不是暗指生殖器……
以《大方等日藏经》为发端,越来越多的汉地典籍都提到十二星座,而且译名都有微妙不同。比如双子座,希腊神话里指的是斯巴达王妃勒达的两个双胞胎儿子,传到汉地以后,不知是不是印度高僧理解错了,居然变成了一男一女。
明代有一幅宝宁寺水陆画,其中就画有十二宫神,已经完全是中国神祗的形象了。其中双子座的模样,手捧金乌和玉兔,象征太阳和太阴。可见这个误会,到明代都还没改过来。
还有处女座。有译成“天女”的,有译成“双女”的,还有更奇葩的,译成“妇人有两翅”,看着实在有点混乱。
那么到底“双子座”、“处女座”这些现代流行的翻译,是谁确定的呢?这人大家也听过,姓康,名有为,大名鼎鼎的康圣人。
康有为写过一本书,叫做《诸天讲》,大谈天文,旁征博引古代历书、佛经、明清时代译的西方天文书乃至西方近代经典。他在书里,第一次把佛经里的十二星座,和西方的十二星座做了对接,并纠正了译名,明确提出双子座的正确翻译。从此以后,一男一女的阴阳象——明代把星座译为象——终于拨乱反正,回归了两个男孩的形象。康有为之后,所有介绍西方天文学的书,都以其十二星座译名为框架,进行小幅调整。慢慢地这些译名趋于统一。
现在所见到的一些星座异称:牡羊之于白羊、牡牛之于金牛、人马之于射手、宝瓶之于水瓶、山羊之于摩羯,其实都是十二宫在中国长期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摘自《南都周刊》2014年第26期 马伯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