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选载之一
周晓沛著 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谈判桌上刀光剑影
周晓沛197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40年间,他曾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处长,东欧中亚司司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先后参与过中苏边界谈判、国家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建交谈判及高访。本书是周晓沛大使外交生涯的记录和总结,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侧影。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片段,揭示了外交官们唇枪舌剑背后的辛酸和坚持。
——编者
从1964年开始,中苏边界谈判谈了断,断了谈,断断续续,先后历经40年,算得上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谈判。好事多磨,直至2004年,双方才最终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边界问题。
1964年那次谈判,本是为了缓和1960年以后出现的中苏边境紧张局势和具体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但谈判一开始,双方关于边界领土问题立场的巨大差异就立即显现出来,分歧主要集中在两国边界条约性质问题。
中方指出,尽管有关边界条约是沙俄在两国人民处于无权情况下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考虑到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中方仍准备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公正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没有料到,苏方一听就暴跳如雷,称中苏之间“没有领土问题”,不承认存在不平等条约,还不同意以条约为唯一基础解决边界问题。这样,我方就在发言中引经据典,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经谴责沙俄割占中国领土,并特别指出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宣布过,“以前历届俄国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所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苏方则引用列宁说过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距离我们虽远,毕竟是咱们的城市”这句话来证明,列宁从未对俄中边界表示过怀疑,并声称苏中边界是历史形成的,两国封建皇帝都是侵略者,列宁在世时就已废除了对华不平等条约,指责中方所持的观点是“对列宁的攻击”。
双方针尖对麦芒,最后谈判无果而终。有趣的是,中方在一次发言评论中用过“作茧自缚”、“得陇望蜀”的成语,苏方硬说这是对他们的污蔑,将其比喻成什么“虫子”,对甘肃和四川提出“领土要求”云云。这是哪儿跟哪儿呀?
说来也巧,1964年第一次中苏边界谈判时,我刚刚考上北大, 学习“九评”——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评论文章;在我大学毕业那年,第二次边界谈判刚好开始;最后的六年边界谈判,我则全程跟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