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版的《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同志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详细记述了他从1928年至1983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全书16章,48万余字,收入了13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内容丰富、翔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展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画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母亲的智慧和远大的眼光
李鹏同志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是革命烈士的遗孤。
他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之一,是周恩来的亲密战友。1927年,李硕勋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后又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和浙江、江苏等省军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广东军委书记。同年7月,他在海南岛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两个月后英勇就义。
李硕勋牺牲后,母亲赵君陶按照中央安排带着才三岁的李鹏从香港到上海,一年后又带着刚一岁的遗腹女李琼和李鹏从上海到成都。她一方面利用各种条件做党的地下工作,一方面悉心照料李鹏兄妹,含辛茹苦,饱经磨难。
赵君陶深明大义,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李鹏同志在《纪念我的母亲赵君陶》一文中说:“我要感谢母亲在几个关键时刻对我的帮助。1941年,在我13岁的时候,她就毅然决定把我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学习,使我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建国前夕,党中央决定派遣一批青年到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专业知识。我原来不想去,而她极力主张我去。为此,我们母子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冲突。她批评我目光短浅,有自满情绪。最后,我听从她的劝告,服从组织决定,到苏联学习了水力发电专业。”“1955年,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别多年的母子又得重逢,她是多么想能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当她得知组织上分配我到东北基层工作,以便受到更多的磨练,她放弃了自己的愿望,又一次毅然送我走上了新的征途。在东北基层的锻炼,对我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我要感谢她的智慧和远大的眼光。”
……
(摘自7月4日《人民日报》,标题为本报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