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立德著 青石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本书为美国著名清史学家欧立德2009年出版的同名英文著作的中译本。作为新清史的领军人物,欧立德教授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西方读者对乾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帝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18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对流行的“清代中国是对外封闭的”这一观念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作者利用大量的中文原始文献,解读乾隆生平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地还原了这位曾竭力将自己“神化”的古代帝王的真实面貌。
乾隆时期的对外贸易
乾隆时代,与传教和外交活动相比,和域外商人的商业交易行为要多得多。确实,贸易无疑是沟通清帝国和域外的主要渠道,其中一部分就是经由俄罗斯的陆上贸易。至18世纪90年代,两国间每年的皮毛、丝绸、棉花、瓷器、茶和大黄等货物的贸易额可以达到500万-700万卢布。一些汉人家族通过这种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其中多数人来自山西。
不过,大部分对外贸易属于海上贸易。这类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原则上,私人不能同海外商人直接交易,只能通过政府指定的代理商进行。这些代理商中的很多人都控制着大量的财富,他们需要向地方官员汇报所有的交易及其收益,然后再由地方官员奏报朝廷。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官员都会克扣一部分。皇帝自己也靠此积聚起大量钱财,虽然其数量会因主管官员中饱私囊的多少而有所不同。如上所述,商人还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因为外国的商船只能依法停靠在四个港口:广州、厦门、宁波和松江。如果非中国商人离开上述指定的目的地,他们的行动将被记录,并会被遣返回国。此外,商人们也不能进入他们从事贸易的城市,而是要待在专门为他们划定的地方,清朝认为这样会降低发生误会和不愉快事件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