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女作家程雪莉花费几年的时间,对抗战时期的平山独立团的历史事迹和官兵后代,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深入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寻找平山团》这部纪实作品。诚如作者程雪莉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我想沿着‘平山团’的战斗历程去寻找……我不想单单在文史资料行间里徘徊,而要用心去触摸它的真实质地,并努力阐释它所包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要让悲壮慷慨的情感流淌为大江大河,为八路军的故事唱一支深情的歌。”可以肯定地说,作者的这一写作目标,是切切实实地达到了。
《寻找平山团》既以平山团为主角,又以平山县为场景,由这样一个历史的活动窗口,演示了抗战期间气吞山河的历史壮歌,折射了民族危亡关头以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恢弘图景,歌吟了以平山团和平山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
《寻找平山团》的主要线索,是由寻访与平山团有关的史迹和后人,回到抗战前后的历史现场,再现那个由平山人托起的平山团的丰功伟绩与不朽传奇。抗战初期,贺龙率领120师开赴晋察冀前线后,一边行军作战,一边扩充兵员。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平山人,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军。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平山县最西头的河西头,到郭苏河、文都河,从南沟到北贾壁,从东黄泥到西柏坡,从山地到丘陵到平原,党员父亲带着儿子,老师带着学生,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只有12岁,陆续有1700多名平山弟子参加到平山团的的队伍里来。”这个由清一色的平山人组建的“平山独立团”,后又改编为359旅718团,跟随王震旅长东拼西杀,南征北战,为抗战时期的359旅、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野二军的军旅传奇,谱写了别具异彩的光辉篇章。
作品在描写平山团的战绩时,由三井镇的围歼战响堂铺的反击战等,具体而微地描写了平山团在敢打硬仗,勇打胜仗,以及在战斗中成长、战火中淬炼的英勇战史。作品特别写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对于平山团的通令嘉奖,并授予平山团“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光荣称号。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里说到,他把这支边区部队称之为“子弟兵”的缘由,是由于“绝大多数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它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它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保卫家乡的任务”。聂荣臻“子弟兵”的说法,后来便成为了人民军队常用的代名词。“子弟兵”的提出,不只是给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命名,它实际上还揭示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那就是民是兵之“源”,兵是民之“流”。正因为富有广泛的群众性,葆有深厚的人民性,八路军和后来的解放军才能由少到多,不断壮大。
作者在《寻找平山团》的写作中,紧紧抓住“子弟兵”这个关键词,以平山人先是争先恐后地踊跃参加八路军,1700多名平山弟子就组建成了一个独立团,后又有4000多平山青年接续补充进平山团来,为八路军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兵员。这里有栗政民、栗政通、栗吉子叔侄两辈一同参军,有张知善、张童河父子两人同为战友,再加上4万多训练有素的民兵配合和策应战斗,戎冠秀等父老乡亲不避艰险地支援前线,平山人留下了乡亲乡友齐上阵、男女老少总动员的感人的壮烈历史场景。由此,作品不仅深入诠释了中国的抗战最终获得胜利的缘由所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以少胜多的根源所在。
由于深怀对历史的高度敬畏,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作者在《寻找平山团》的写作中、在细致的历史寻索中常有新的发现,灵动的叙事文笔中饱带深情。因此,许多人物和事迹,故事和细节,都动人殊切,感人至深。如栗在温义无反顾地带领整个家族投身革命斗争,白求恩冲上火线专心致志救治伤员,戎冠秀把一个个伤员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这些事迹,如许人物,都与平山团的战场杀敌构成了内在的呼应,又在平山团之外,展现了另外的战场。他们与平山团一起,整体上构成了平山英雄谱、平山革命史,并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战史和革命史的一个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