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乾隆皇帝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清朝正是在乾隆主政的60年中被推至鼎盛的“康乾盛世”。国内晚近出版的诸多乾隆传记,则多基于“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来评述乾隆的功过。
相对于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有关乾隆的论述非常稀少,美国学者欧立德所著的《乾隆帝》填补了这一阙失。欧立德以其域外人的视角,来观照乾隆时期乃至有清一代的政治特征。
在欧立德看来,清朝的统治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满人并未汉化,并且保留了相当程度的满族特性。正是这种满族特性的影响,使得清朝的皇帝在不同的族群面前展现的是不同的形象:他是汉人的皇帝,蒙古人的可汗,满人的族长,藏人的文殊菩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民族隔离政策,致使不同族群无法通过日常交往形成共同的集体认同。这与中国传统史家的结论迥异,诸如钱穆认为清朝作为部族政权,并没有多少制度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袭明朝;何炳棣则强调满族的汉化或儒化,是清朝成功统治的根源因素。从史实层面来看,清朝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或多或少得益于多元化的“复合君主制”;而后清朝覆亡,君主不再,通过皇帝有形的身体建立起来的王朝的同一性也随之消解,庞大的国家便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尽管后继者中华民国依靠《清帝逊位诏书》,勉强在法统上继承了清朝的版图和人口,但对边疆的实际掌控却显乏力。欧立德这种有别于“汉族中心观”的新清史观,确实给清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向。
……
(摘自6月8日《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