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媒体记者,几年前在当地一家饭店里看见神龛里供奉希特勒的画像。该店老板说,大约5年前他在书店里看到了有关希特勒的书,对他的意志力特别钦佩,从此把希特勒当成偶像崇拜。记者问他是否知道希特勒发动二战杀人无数时,他表示,自己文化低,只是“崇拜希特勒的奋斗精神”。
该店老板看到的有关希特勒的书,为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各种有关希特勒的传记之一。那些书的封面大都设计了看起来很酷的希特勒正面肖像,书名上亦带有不同的“偶像化”倾向招徕青年读者。如一本美国人写作的《希特勒传》的书名,加上了“从乞丐到元首”的字样,还有《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我曾是希特勒的保镖》等书,俨然把希特勒当成明星般人物对待。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在实体书店和售书网店,那些正面描述希特勒罪恶一生的作品却很难找到。
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对于纳粹和希特勒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们把这种认识传导到民众那里。
萧乾是记者、作家、翻译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他在《纽伦堡审战犯》一文中回忆了自己的亲历,他看到随着审判的深入,许多骇人听闻的罪证浮出水面,奥斯威辛、布痕瓦、贝尔森、达豪这数座集中营里,惨死者多达几百万。
他还看到法庭满足了纳粹战犯所需律师的种种要求,经过了繁复冗杂的司法程序,苏联人说一个星期就能审判的案子,英国人美国人审了一年半之久。开始时他并不理解,后来在反右和“文革”中被数次“打倒”,“我终于醒悟了……凡是二战胜利之后在战犯法庭上审判的那些战犯,过了几十年之后,没有平反的。纽伦堡审判,那本身就是极好的历史教科书。”
受那一代知识分子影响的民众,很少在历史是非观上出现差错。此外,他们的经验也帮助了他们,凡是经历了抗日战争腥风血雨的中国民众,都容易理解希特勒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战后一代人就不同了,他们对二战历史缺乏了解,在他们受到的历史教育中,历史成了一个小姑娘,被任意涂抹和掩饰,看不见面容。
问题是没有人教给他们,什么是正确的历史是非观。
汉学家顾彬,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长大的德国人,从战后几十年的中国文学中,看到了他不该看到的东西。他评价说,中国小说《狼图腾》宣扬法西斯主义,让我想起希特勒。
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解释说,这部中国小说的问题在于语言、形式、思维意识。它总是在重复纳粹主义式的“血”、“土地”、“强者”之类的概念。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德国历史有着沉重、严肃的反省、深思和自我批判。德国人对一些词非常敏感,甚至“民族”、“国家”、“爱国主义”等词,至今仍很难被接受。
德国历史学家斯托卡尼写道:“希特勒,他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具有作为一个最伟大的领袖所能够具有的几乎一切品质,却缺乏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人哪怕是最起码的一丝良知。”
(摘自《杂文月刊》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