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8日07:18 王晓岭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谈之前我们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人民军队建军近90年来军旅歌曲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有三个大的高峰阶段,其特征是数量多,经典多,影响巨大,传播久远。一是抗战时期,诞生了以《八路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为代表的不胜枚举的经典歌曲。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打靶归来》《学习雷锋好榜样》《战士的第二故乡》《我爱祖国的蓝天》《看见你们格外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三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小白杨》《当兵的历史》《说句心里话》《当兵的人》《为了谁》等广泛流传的歌曲。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歌曲的创作继续砥砺前行,诞生了一些优秀作品,如《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当那一天来临》《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时刻准备着》《强军战歌》《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但总体上看,当前的军旅歌曲创作与以上三个高峰时期相比较,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无法等量齐观,尤其是与当今强军兴军的时代要求有不小的差距。这样说基于两个参照系。一是在军营中,是指令性要求唱的多还是战士们自发自愿唱的多?显然是前者。二是这些军旅歌曲在社会上影响有多大,有多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做这样的比较也许不科学,因为如今已不是战争年代烽火岁月,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心态和语境。但我们无法否认当今依然是日新月异的大时代,依然是龙腾虎跃的大军营。出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深入生活、人员结构、生存状态、艺术功力、传播方式、多元分众等等。

  写军队现代化进程,见物更要见人

  现在陆海空三军建设都在迅猛发展,武器装备和战争观念不断更新。我们为了跟上新军事革命的步伐,往往把数字化、网路语言直接写进歌词,以为这样就出新了,就是艺术性的“高大上”了。实际情况说明,这些难懂的军事术语只是表层现象,弄不好反而成了认知和接受的阻碍。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写不出一首像样的反映信息化作战和三军联合作战的歌曲?回想一下当年的《战斗进行曲》,也写了“擦好三八枪”,那是从大刀长矛转向热兵器的年代,但重点抒发的是“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它几支美国枪”的英勇杀敌气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喀秋莎》是一首歌颂英雄的爱情歌曲,战士们却以姑娘的名字为新式武器火箭炮命名。冰冷的武器和数字发展并不等同于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人的因素和情感温度在歌曲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勇气和精神永远是军歌的灵魂。

  把握好宏观概括和细节描述的关系

  写军旅歌词容易犯的毛病是,一写大的题材,经常是概念的罗列,把政策性的方针口号充填为歌词的主体,尽管在语言的排列组合上费足力气,仍显得大而空。而一写具体的事物,又陷到另一个极端,诸如写背包、子弹、DV拍摄、军营网吧、班务会、某排某班等等。这两类歌曲也不排除在一定的范围内表演传唱,尤其是后一类歌曲易于引起局部的反响,征歌中获奖率很高,但难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经验证明,真正能大范围流传的歌曲,写宏观不是概念口号,比如《太行山上》《游击队歌》《英雄赞歌》《神圣的战争》;而写微观和细节又注意到普遍意义,比如《打靶归来》,是军人都要打靶,再如《小白杨》,军营中到处都有白杨树。

  再好的书面语言也比不过战士的语言生动

  我们的歌词作者想在语言修辞上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往往是精雕细琢的华丽语言排列,看着倒也赏心悦目,以为这就是艺术性,结果却是隔靴搔痒,缺乏灵动的生气和生活底蕴。战士们质朴的语言是最接地气、更能打动人心的。我们到部队生活采访,不仅是要听听部队指战员在说什么,更要注意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口吻表达。比如《走上练兵场》说到打靶,不是什么“三点一线”,而是“一天不摸枪,手心就发痒。一枪没瞄好,吃饭也不香”。歌曲《一二三四歌》把军营最常见的呼号写进歌词,听了自然亲切感人。《女兵》唱的是“普通一兵又不普通”,非常符合女兵特有的自豪感。更高的境界是把战士的语言升华,比如《边关军魂》《不要问为什么》《潇洒女兵》,语言做到了出神入化,既流畅上口,又耐人寻味。近年来的歌曲也有《练为战》《看我的》《有我在》《点火》等短小精悍的佳作,都是战士语言入词的范例,但在形象性和生动性上尚欠火候,缺少“日落西山红霞飞”和“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这样看似平常却蕴含深远的句子,因此整体意象还比较单薄。

  写军兵种的歌曲,重要的是表现军人的精神世界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兵种歌曲的创作是突出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今部队深化改革进入陆海空天电一体化作战的年代,就更显得紧迫。我们在组织各大晚会的时候,经常苦于找不到能代表各军兵种的新创歌曲。不用说像《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人民海军向前进》《军港之夜》这样唱遍全军全社会的军旅歌曲,就是本军兵种内部唱响的歌曲也不多。我们知道,在迈向强军目标的征程上,空军的发展方向是空天一体,海军的发展方向是走向深蓝,二炮的发展方向是核常兼备,这些军兵种特点如何反映在歌曲创作中,确实是难解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看看外国的军歌如何破解。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空军进行曲》是这样描写的:“我们生来是为了经历成为传奇,征服广大的空间与辽阔。才智赋予我们钢铁的翅膀,喷火的马达就是我们的心脏。那就更高地更高地飞,催促我们的鸟儿飞起。每一台螺旋桨吹出的风,保卫着我们国境线的安宁。”作者表现空军的强大,也写到马达和螺旋桨,但没有停止在就事论事的装备层面,而是将武器与人融为一体,最终是通过飞行员的誓言完成的。美国的《空降兵之歌》写道:“天空中降下勇敢的士兵,那些头戴绿贝雷的勇士。我们挑选一百人参加,只有三个人有资格戴上它。那些男子汉不分昼夜战斗,他们的勇气来自绿贝雷。遥远的家乡有妻子等待,她那戴绿贝雷的丈夫已经捐躯。将银色飞行章挂在儿子胸前,让他成为国家的精英。他将来也会成为空降兵,他会戴上父亲的绿贝雷。”空降兵当时也是美军的新兵种,但歌曲并不正面写军队的建设,重点展示的是空降兵勇于为国捐躯的情怀,一层层由表及里的娓娓诉说,引起了军人和国民的普遍共鸣。

  打通军旅和社会的沟通渠道

  军旅歌曲首先要为兵服务,为提高战斗力服务,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战士喜爱的歌曲同样应当面向大众的音乐生活,产生更广大的社会效益。可是我们发现,近期的军旅歌曲很难走向社会,我认为主要是着力点和爆发点存在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广大群众关心部队什么?当今最关心的是我军的强大战斗力,靠什么打赢未来战争。比如我们的航母、核潜艇、战略火箭军、陆战之王坦克等等,如果能有这样代表性的歌曲,一旦唱响必然振奋军威国威。二是当今时代的军营生活和老百姓的情感共鸣点在哪里?军旅歌曲的主旋律从来都是弘扬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对此我们只能加强和深化,不能有怀疑和动摇。但创作的切入角度应当是更容易为人接受的,多从个体的感悟出发,切口小一些,以小见大,像《小路》那样直达情感深处,像《灯光》那样照亮心灵世界。虽是小处着眼,折射的却是大爱,爱士兵、爱亲人、爱家园、爱祖国。

  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艺术性和通俗性关系的把握分寸,在音乐上体现得同样明显。以往相当长的时期,军旅歌曲的音乐绝大多数是“农家军歌”的调子,这和我们军队的历史发展相吻合,我们靠的是“小米加步枪”起家,我们军队的构成主体一直是农民成分居多。这种惯性一直保持到今天,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我们认识到一味墨守成规是没有出路的,不仅难与大国军威的形象保持同步,也滞后于年轻士兵的欣赏习惯。于是,我们尝试打破和改变这种局面。途径有两种,一是引入国际化元素,比如《强军战歌》《当那一天来临》《假如战争明天爆发》《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等,从旋律到配器都有意识地和国际接轨。另一条路是加入时尚化元素,比如深受战士喜爱的《军营民谣》系列歌曲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送你一枚小弹壳》《当兵前的那个晚上》等等,音乐和演唱可以归入流行歌曲的范畴。不难预测,这两种新的趋势将会继续开拓前行,逐渐成为军旅歌曲的主流。

  当这两种潮流迎面而来的时候,我们须认真考量两个关系,首先是国际范和中国风的关系。我以为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容,形式应当服从内容的需要,中国民族音乐旋律的根基不能丢弃,否则我们的歌曲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是流行色彩和军营特色的关系,目前社会上的流行音乐风格非常多元化,有通俗的、民谣的、蓝调的、摇滚的、说唱的等等,其中这些风格还能进一步细分为民通的美通的、轻摇滚的重金属的等等。我们的军歌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生吞活剥,花拳绣腿,甚至于有的干脆是“拿来”主义,节奏和编曲照搬照套,就更不妥了。还是要根据歌词的主题和内容,做到量体裁衣,情调吻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