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四平的《袁可嘉研究》,给人突出印象是对于袁可嘉的研究非常全面和深入。全书除引论外共分六章,分别是“袁可嘉传略”、“袁可嘉的诗论”、“袁可嘉的诗歌”、“袁可嘉的外国诗歌翻译”、“袁可嘉的外国文学研究”和“袁可嘉研究之研究”。这六章基本上涵盖了有关袁可嘉研究的所有方面。而在前五章有关袁可嘉的本体研究中,每一章又都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第二章讨论的是袁可嘉的诗论。著者首先梳理了袁可嘉诗论体系的诸多方面,如“诗的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诗的艺术转化论”,等等。接下来就探讨这些诗论所受中外文论的影响,然后再探讨这些诗论的价值和缺憾。这样,这一章不仅全面呈现了袁可嘉诗论的本来面貌,而且能够说明袁可嘉诗论的思想资源和功过得失。而从整部著作看来,资料是翔实的,分析是深入的,而评价是中肯和稳健的。
除上述突出印象之外,我想对该书的引论也说一点看法。在刚读该书引论时我曾产生过疑惑,因为该书没有像多数学术专著那样在引论中评述论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而是全力讨论了袁可嘉的“‘未完成式’大师”的定位以及袁可嘉未能成为“‘完成式’的大师”的历史原因。其实只要看一下目录或者读到第六章这个疑惑就会自然打消。著者专辟了第六章来评述有关袁可嘉的研究成果。为避免重复,引论中也就省略了这一部分内容。而有关大师的讨论,关乎对于袁可嘉的整体评价,在引论中重点进行论述是顺理成章的。
在引论部分,我特别欣赏的是廖四平关于目前不利于形成大师的客观学术环境的论述。其中对于目前学术环境中“项目标准”、“计件标准”、“刊物级别标准”的批评鞭辟入里,字字见血,我深有同感。如果中国学术界继续这样管理下去,不单真正的“学术大师”难以出现,而且还会催生大量学术垃圾并造成学术风气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