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意成为一个评论家,却着实写成了这样一册文学评论集。在我心中,我把这些文章大多当作读书笔记,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读者罢了。然而,无论是作为一个所谓的评论家,还是嗜好阅读的读者,我都期待着一种“优雅的批评”,这是我近年来日趋向往的一种境界。所谓“优雅的批评”,其实就是一种有修养的批评,具体来说,便是能以细小的问题切入、以优美的文字阐述、以活泼的笔法论证,又以真诚的态度批评,能不急不躁、沉稳自在,并拥有深厚的学问底蕴和较高的文风格调。这样的一种批评境界,对于我来说,可能还是一种追求的理想。
为此书取名也颇费周折,后来想到了现代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集》与《咀华二集》,便把自己的这册文集取名为《咀华小集》,也算是对文学批评事业的一种致敬方式。在我心中,李健吾的文学评论堪称“优雅的批评”了,而实际上,现当代以来,这样的批评家以及这样的批评佳作还是极多的。诸如现代以来的鲁迅、梁实秋、钱穆、闻一多、钱锺书、俞平伯、李长之、顾随、缪钺、朱光潜、宗白华等老辈学人,也诸如当代的黄子平、胡河清、孙郁、刘绪源、李庆西、崔卫平、江弱水、李敬泽等批评家,他们都是我欣赏且喜欢的,读他们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读书兴趣近年来日渐广泛,无论文学、历史,还是书法、绘画、戏剧,都是我所喜欢甚至乐意探究的,仅在文学这个领域,我从当代文学阅读开始,逐渐领略到现代文学的美好,又从现代文学,逐渐开始追溯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采与精华。而我始终以为,一个评论家,甚至一个懂得欣赏的读者,其本身应该是杂家,而不应是专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另一种期许。如果能在多个领域有所涉猎且稍有建树,必能互为补充,从而提升自己的批评修为。
关于文学评论的作法,个人喜欢“笔记”这种随意感发的形式。我以为,现代意义上的“笔记”写作,并不意味着议论的随便和草率,它只是一种谈论的形式、趣味,甚至是个人理想。诸如周作人的随笔或评论,便被称作“持正而卓识”,“比西洋人更进一层”,他的许多见识多以随笔的形式写出,长也不过万把字,却都有真见。再如钱锺书先生,他的大半生都在书斋中读书自娱,著述也多是读书笔记,但这些碎片连缀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十足斑斓与浩瀚的学术境地。为此,在编订此书的过程中,我将部分文章刊发时的一些论述稍加修改,成为一种读书笔记,而些许微见,也并不如中正规矩的学术论文那么鲜明了。
钱穆在《中国文学论丛》中谈到中国文学,“故中国人学文学,实即是学做人一条径直的大道。诸位会觉得,要立意做一人,便得要修养。”我想此乃是对于“优雅的批评”最好的概括。由此,对于这本文学册子,要特别强调的一个论点是,一个读者或者评论者,其眼光和识见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文章一旦写成便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即使分外小心,也都只能代表论者当时的观点。我自己当然也不例外,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咀华小集》,朱航满著,新星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