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过:“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安妮,这个红头发的加拿大女孩的故事,一个多世纪以来,激励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女孩,成为了她们成长中的榜样。
“她也会给我施魔法的,她已经给马修施了魔法”——这是故事里安妮养母玛丽拉初次见到安妮时说的一句话。确实,安妮这个“像彩虹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出现时都是非常绚丽”的女孩,在小说中充分施展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魔力,不但让数百万的孩子中了魔法,也让数百万的大人中了魔法,连作者蒙哥玛利都连呼“想不到”了:“安妮那么受大人们欢迎,太让我吃惊了。本来不过是想为孩子们写一个有趣无害的故事,想不到成年读者却那么爱读它。”
读者喜欢安妮,是从同情开始的——安妮刚一出场的时候,是一个丑小鸭,而且还是个11岁大的孤女。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让她最自卑的就是一头红头发。开场没多久,读者就已经在为安妮的命运担忧了:绿山墙农舍会收留这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吗?可是几章一过,读者的情绪就由同情转化成了激赏,完全被安妮身上那种凹凸鲜明的个性吸引住了——安妮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女孩,她天真、善良、健康,洋溢着一股旺盛的生命活力。她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恨敢爱,该哭就哭,该骂就骂。她浪漫,耽于幻想,还拥有一双从平凡中发现美的眼睛,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在故事开头,玛丽拉这位嘴巴尖刻的邻居形容安妮“住在那种幽僻的地方,根本不能叫生活,只能算是待在那儿”。但后来,这个性格拘谨,很久都没有笑过,笑起来有些僵硬的古怪女人,在安妮的身上找回了被人爱与爱人的能力,重新拾回一个女人的感觉。你看,当安妮去吻她那灰黄色的面颊时,因为在她的一生中“第一次有孩子主动地吻她的脸,她感到一阵令人吃惊的含有甜情蜜意的激动涌上心头”。所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才会说:“《绿山墙的安妮》讲的不是安妮变成一个好的小女孩,而是讲的玛丽娜变成一个好的——而且更加完整的——女人。”
安妮的可爱在于她既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说她普通,是因为她像我们身边的女孩子一样,爱美,会发火,不爱干家务事,时不时地闯点不那么骇人听闻的小祸;说她不普通,是因为这个聪慧又早熟的小女孩太饶舌,一旦开了口,十几分钟都停不下来,她的想象力也丰富得超出正常人几百倍,正是靠幻想,安妮才熬过了一个孤儿的艰辛岁月。谷本诚刚在《儿童文学是什么:故事的成立与展开》一书中,把安妮的这种在心中讲故事的能力,称为“少女心中的故事”。此外,很少有女孩像安妮那样热爱自然的了,她在爱德华王子岛的四季美景中长大,她给林荫道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叫“白色的欢乐之路”,给巴里的池塘起名叫“闪光的小湖”,给窗外的樱桃树起名叫“白雪女王”,她说,有了这样的名字,它们就像人类了。
女孩子们喜欢读安妮的故事,就是因为她们从安妮这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共鸣,就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描述的那样:“孩子们认同安妮,因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就是她——无能为力、被蔑视和被误解。她反抗正如同他们想反抗,她得到的正如他们想得到的,她被爱护如同他们也想被爱护。”
不过说到底,《绿山墙的安妮》毕竟是一本流行的少女小说,关于它也有不少批评,例如,安妮的故事过于伤感、轻薄,太多的说教,回避了加拿大最严酷的冬季的描写,富有独立精神的安妮在最后一刻还是选择了妥协……然而读者并不在意这些批评的声音,而且一百年的岁月也充分证明,它绝对是一部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