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幼儿图画书的至高境界是在不经意的稚拙童趣间弥漫出令成人世界会心微笑之气质,我以为,工藤纪子的“幸福小鸡”图画书系列达到了这个高度。该书以极为柔和的线条与色彩创造出了一个圆润、光滑的“萌”世界。徜徉在这个美丽恬静的世界,细细品味由小鸡们的“吃”、“玩”和“睡觉”所构成的日常生活,我们发现,工藤纪子所创造的“萌” 不仅仅是一种清澈、透明的可爱,更是一种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审美品味和生活态度。
这套图画书分别以“逛超市”、“去游园”、“过生日”、“过圣诞节”和“去露营”为主题,讲述了5个独立的小故事。对幼儿来说,这些故事既熟悉又洋溢着某种节日的狂欢。更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故事似乎都与“吃”密不可分。透过“吃”这一在生活中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作者融入了许多言外之意,它们既关乎心理也关乎美学。
现代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人类的文明构成中,“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是最基本的一对概念。前者是一种不断去追逐享受和快乐的欲望,后者是一种压抑这种欲望去做“正确”事情的理智。每个个体的成长就是如何通过“升华”这一心理过程让“快乐原则”从属于“现实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的一生中,“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永久性地处于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如果对“快乐原则”过度地压抑,则会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对此,《幸福小鸡逛超市》呈现了一种艺术的“渡引”功能:
小鸡、小猪们的行为代表的是一种“快乐原则”,它们随心所欲地往购物车里放着牛奶巧克力、甜甜圈、布丁、雪糕……而妈妈们则是“现实原则”的捍卫者:只买购物清单上所列的生活必需品,热衷于采购促销打折的牛奶……最终,“现实原则”在收银台前成功压制了“快乐原则”:小鸡们想要的东西一样都没有买。回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5只小鸡垂头丧气、眼泪婆娑,妈妈们则喜气洋洋、满载而归。在这场“权利博弈”中,妈妈完胜。
那么,如何让被压抑的“快乐原则”获得宣泄的渠道呢?工藤纪子创造了两条通道:第一条早在“压抑”发生前就已经铺设,超市中小鸡与小猪的捉迷藏游戏、河狸宝宝抱着妈妈大腿耍赖、小鸡们在货架上下自由跳跃等场景均渲染出“小鬼当家”的狂欢性。显然,作者笔触之下的用心用力都满溢着一种同情的理解和幽默。第二条通道则沿着故事脉络顺势而下,下班回来的爸爸给小鸡们洗澡,小鸡们一边进行着“浴缸游戏”一边倾诉对妈妈的不满。在这里,爸爸“倾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妈妈则用一道美味的意大利面证明了“现实原则”的正确性,“口”与“胃”的满足让小鸡们完成了一次潜移默化的“升华”。
以“萌”的方式来缓解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之间难以避免的冲突,这是一种柔化的艺术。伴随着这种艺术展开的,是日本文化中对细节极致的追求。书中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场景、物品却时刻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彼此呼应。比如,《幸福小鸡逛超市》第20、21页,《幸福小鸡去游园》第2、3页,《幸福小鸡过圣诞》第12、13页中,都对“妈妈的厨房”这一空间及其中物品进行了多视角“凝视”,让幼儿得以在阅读中体验发现、寻找、对比的游戏感,同时也在暗示这一空间的“不可或缺”性,“妈妈的厨房”虽然平凡而琐碎,却实实在在地、日复一日地流淌着爱。
书中那些不断重复出现又细微差异的内容可谓数不胜数,它们或维持了文本的稳定感,或增添了文本的喜剧性或戏剧性,又或指向还原与复制,甚或是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通过对“哞哞牛奶”、“嘻嘻哈哈超市”等细节元素的频繁多层次的运用,满足了幼儿成长中最需要的安全感与温馨感;在《幸福小鸡过生日》中,那5滴一模一样的眼泪使挫败的场景呈现出戏剧性的夸张和诙谐;而作者对商店空间里的任何物品的标识与标价就是一种既真实又诗化的还原……可以说,工藤纪子所创造的细节就如同图画书中的那个“鼹鼠迷宫”,在一丝不苟中彰显了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
在这种无限中,“幸福小鸡”系列图画书以举重若轻的方式传递着民族文化的魅力。比如,5本书中所描绘的料理以及烹调方式都散发着浓浓的“和风”味道,简约而精致;对“5”这个数字的选择、细节衍化与造像比例等无不透露出日本禅宗美学的品味。更值得一提的是,工藤纪子在这套书中注入了梦幻与神话的气质。在《幸福小鸡去露营》中,“河童”这个已经1200多岁的妖怪导引迷路的小鸡们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作者用圆润的方式消弭了妖怪的魅惑气质,张扬了其充满想象力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