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战争是为了和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16日07:49 戴 平

不忘战争是为了和平

——上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戏剧演出述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的戏剧人不负众望,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幅抗击日寇的历史图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邓世昌、赵一曼、阿庆嫂、谢晋元、聂耳、周信芳和许多爱国的上海普通市民一一向我们走来。在今年的上海戏剧舞台上,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声有色,慷慨悲歌,豪情激越,标示着戏剧工作者的心愿:为了维护永久的和平,决不能忘记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英雄。

  沪剧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声音十分嘹亮。上海沪剧院以新编原创大戏《邓世昌》和经典传承剧目《红灯记》《芦荡火种》三台大戏多场演出,推出“沪剧抗战题材优秀剧目演出周”。上海沪剧院从去年就开始排演《邓世昌》,花了大力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里都谈到中国人民应该有血性,邓世昌就是这种有血性的好男儿。这出戏赞颂了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以身殉国,用生命证实了崇高。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如今,黄海上的硝烟散去120周年,沉没的“致远号”已被发现,沪剧《邓世昌》的帷幕徐徐开启,沉没于幽深黄海海底的游魂缓缓浮出海面,历史告诉今人:不能忘记国耻,国弱就要挨打。因有李默然主演的经典电影《甲午海战》和丁是娥等名家主演的同名沪剧两座高山在前,这次上海沪剧院创排《邓世昌》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自我挑战,导演陈薪伊试图通过邓世昌的故事,表达在政治体制极端腐朽、国力极其贫弱的危难时刻,一批民族英雄“向崇高精神境界攀岩的痛苦”,综观全剧,应当说,这一目的是达到了。

  沪剧《芦荡火种》是京剧《沙家浜》的母体。当年先有了《芦荡火种》,才有后来的风靡全国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上海沪剧院这次复排沪剧《芦荡火种》,也是有识之举,一方面是传承经典剧目,同时也是传递反抗日本侵略的火种。该剧从1960年首演至今,从第一代阿庆嫂丁是娥,直至明星版主演程臻、青年版主演洪豆豆,先后有7代演员扮演过阿庆嫂。《芦荡火种》,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提高与升华。青年演员用自己的体验和演唱,向阿庆嫂致敬,依然受到了沪剧观众的欢迎。《芦荡火种》再登上海戏剧舞台,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等几大特色鲜明的流派汇聚一堂,既总结了前辈的艺术成果,又传承了沪剧的精神与文化传统。

  长宁沪剧团也发出了动听的“上海的声音”。该团创作的新编沪剧大戏《赵一曼》,是一曲歌颂抗日英雄的悲歌。这出戏突出地表现了赵一曼“未惜头颅献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慨,同时细致地抒写了她的慈母心肠,塑造了一个“侠骨柔情、柔中带刚”的舞台形象。陈甦萍饰演赵一曼,在表现革命英雄人物的表演和唱腔上有不少创新和突破,形象飒爽英姿、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表演刚柔相济,细腻动人。该剧已被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选中参加今年的展演。在由文化部组织开展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巡演活动中,《赵一曼》又作为上海地区的优秀剧目入选。

  上海歌剧院原创的音乐剧《国之当歌》,以聂耳为主角,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为主题,唱响了民族的心声,发出了救亡的怒吼。这台演出阵营近200人的大型音乐剧,将剧情聚焦于聂耳在上海创作、生活的生命中最具华彩的5年。3年多来,在上海数次公演,并到南京、昆明(聂耳故乡)巡演,进行了9轮修改。今年国庆期间,又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每次演出,演员、观众都热血沸腾,齐声高唱《国歌》,场面动人。该剧也是文化部组织巡演活动中上海被选中的两台优秀剧目之一。

  上海京剧院青年编导和演员献出了一台原创现代京剧,由三部小戏组成,将上海抗战时期的几个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第一次搬上了京剧舞台。《1937,上海最后的阵地》反映了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击退日军进攻的故事,歌颂了中国军人有死无退的精神和以血肉之躯建起民族自尊的坚实壁垒;《沉船之夜》叙述了上海沦陷后,日军将所获的中国军舰“民生号”拖到江南造船所修理,船厂工人水生和岳父舍小家报国仇,勇敢机智地凿沉“民生号”的壮举;《歌台深处筑心防》描写周信芳1941年上演《明末遗恨》,痛斥投降主义,遭受敌伪政府的威胁恐吓,剧团演员在爱国学生热血牺牲的感召下,决心与周信芳一起,参加到全民救亡的斗争中去。三出戏的创作演出虽然还略显稚嫩和粗疏,尚待修改打磨,但是都有很好的基础。

  上海戏剧舞台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影响力最大的,当推中国和以色列两国演员合作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导演徐俊说得好:“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这是我的使命。因为,我是上海的儿子。”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和担当,他才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去打开犹太难民在上海这段尘封的历史。

  《犹太人在上海》记述了70多年前,生活在日本侵略者枪口下的上海人和从纳粹屠刀下逃亡过来的犹太人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故事。剧情凄丽壮美、引人入胜。这台戏不仅展现“最黑暗时上海微光照亮了世界”,成为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而且告诉人们:和平和友爱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永恒的追求。这部音乐剧的创作凝聚了中以两国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剧本、选角、音乐、布景、灯光、服装,均聘请名家,经过反复精雕细琢。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音乐剧,剧中的主要演员用中英文双语说唱。该剧男主角、曾演绎过几十部音乐剧的以色列演员沙哈表示,当剧组一开始找到他时,他正在筹备今年夏天的婚礼,但了解了剧本内容后,他决定为出演男主角而推迟婚期。该剧在9月3日首演后,获得好评,很快被定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剧目。

  同一题材,同样是中外演员合演,上海戏剧学院推出的实景音乐话剧《苏州河北》,主旨与前者稍有不同:患难相助,实乃双向。上海接纳了二战时面临厄运的犹太难民;犹太难民也同样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苏州河北》的剧情虽是虚构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这出跨文化交流的话剧,3年前曾由中外演员合演,中英文对照,双语同台。几经演出修改,如今由编剧孙惠柱亲自执导,再回到提篮桥犹太难民纪念馆底层的教堂里上演。剧场虽小,天地却很大。小剧场戏剧有其独特的妙处,场景布置得简朴真实,演员和观众近在咫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戏改得简约流畅,3个外国演员和4个中国演员合作默契,表演真切动情。其气势虽不及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那样宏伟,却收到了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民营剧团上演的抗日题材的戏剧,除《犹太人在上海》和大众乐团的专题音乐会外,还有安可艺术团的原创话剧《阿拉是中国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上海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呈现出了众多的风起云涌的抗日力量。该剧独树一帜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对“老上海风情”的浅薄诠释,展现了上海平民抗日的画卷。剧情曲折跌宕,舞台呈现精良。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出中,上海民营剧团异军突起,原创剧目质量之高,演出场次之多,社会影响之大,都令人刮目相看。上海恒源祥集团专门为表导演艺术家徐俊建立了戏剧有限公司,这次又投入雄厚的资金支持他创排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是很有魄力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上海戏剧界在这次重大纪念活动中所做的努力和成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生动的正能量,也为新时期的戏剧艺术长廊增光添彩,为院团积累了一批可以成为优秀保留剧目的“看家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