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流缓 人贵语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5日15:20 史习军

  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结识了青年画家于延龙。一张黝黑圆脸,结实的身板,作为现役军人的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家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孤芳自赏、个性孤僻、性格乖张、行为随意、拒人千里,络腮胡子长头发是他们共同的外部特征。而延龙却恰恰相反,他浑身散发着军人的成熟和沉稳,谦虚和谨慎,内敛而低调。

  随着交往,发现延龙有好多优秀品质。比如在称呼上,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一般称老师,虽然比他年龄大,开始我照样称他于老师,为这个称呼他多次极力反对,每次都认真争执半天,经过多次“较量”我也就不再坚持老师这个称呼了,而是亲切地直呼其名,他也习惯地称我军哥。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我们又成了QQ好友,通过访问他的空间才知道,他把自己画的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到空间相册中,于是每天工作之余都欣赏他的新作,有时一天能上传四五幅,有扇面,有斗方,有四尺整张,偶尔也有大尺幅作品,内容以山水居多,也有梅兰竹菊,还有人物和花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不同凡响。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山水树木的形态,人物活动的场景,花鸟精彩的瞬间在他的笔下都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每天欣赏他的新作成了我生活里的重要内容,他的画使我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后来我也有了发言的冲动,尝试着给他的画起名字,主要以四字为主,想起到概括、提示的作用。真没想到,我起的名字还逐渐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天,他对我说,军哥我看你给我的画儿起的名字挺有意思,干脆以后你给我的画儿配诗吧。听完后真感觉这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连忙推辞,也没当回事,寒暄几句就把他送走了。

  等第二天再上网欣赏他的作品时,又想起了他说为画配诗的事,看着画儿确实也有了点感觉,就尝试着配了四句顺口溜。比如,有一幅四尺斗方作品,画的是两座山,山之间有个峡谷,一架小桥将峡谷两边的岩壁连接起来,在右边离桥不远处的绝壁上建了座寺庙,我配的是:“千年古刹峡谷间,一桥飞架连两边,晨钟暮鼓持戒律,普度众生静修禅。”还有一幅作品,画的是茫茫雪地上有一棵苍劲的梅树,在梅树旁有一棵在风中摇曳的小细竹,我给这幅画取名:踏雪寻梅,并配了几句:“天寒北风吹,傲然有腊梅,踏雪来赏景,细竹把手挥。”

  很快得到了延龙的肯定,他的肯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从那以后,我在每天欣赏他的画作的同时,又挖空心思为他的画配诗,并乐此不疲,有时把握不准的还随时打电话向他请教,弄明白画的内容后再找韵,再编几句合辙上口的句子,力争用简洁的语言对他的作品进行一个阐释、注解。每次写完几首后就让单位的老师们指点一下,大部分还是凑数之作,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权当一个业余爱好吧!

  也正是这个爱好使我们的联系更多了,了解更深了。记得有一次晚上约他一起去看民族音乐会,他还特意绕到单位来接我,观看过程中不时有外形奇特的乐器出现,有的我从未见过,每次他都能说出这种乐器的名称和演奏特点。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民乐,听着挺熟就是叫不出名字,延龙也都能一一说出,并且每首乐曲表现的场景也都能简单描绘一下。通过这场音乐会使我对民乐有了更多的了解,受益匪浅。演出结束后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他坚持送我回家,就凭这个实在劲儿就让我心里特别温暖。

  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最近他又成功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实力派画家,他没有在第一时间告诉我,还是我老想着这件事,问他时才知道的。

  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话——水深流缓,人贵语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