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世界 笔底诗情——读石湾新作《海外游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2日07:41 冯亦同

  游记不难写,写得好的游记却少之又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游记名作,涉足海外的不多,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翡冷翠山居闲话》,朱自清的《欧游杂记》有过较大的影响。当代作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光中和已故的杨朔先生,前者的《登楼赋》、后者的《蚁山》在不同年代里触动过我的心弦。随着国门开放和中国人走遍世界,阅读好的游记已不再是脱离现实的奢望,石湾老友的新作《海外游记》就是这样一部令我欣喜的上乘之作。

  石湾早年写诗、写歌词,后来编戏、写报告文学,近年来他发表的散文也相当可观。诗在他的笔下,好像是越来越远了,但当我徜徉在他所经营的这方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游记天地才终于明白:他的诗正如他的人一样去了“远方”——只有行走在这个广阔又迷人的世界上,曾垂青于他的缪斯又开始为行者而歌唱了。无论是在新西兰的《荧火奇洞》中神秘又紧张地探索那悬挂岩壁的人间银河,还是在“美女云集”、生机勃勃的《死海飘浮》中优哉游哉、仰面看书;无论是在穿行2000公里的欧陆风光中,饱览满眼绿色的《大自然的乐土》,与哥德、海涅、贝多芬的故乡对话,抑或在贝多因人居住的帐篷部落里“过年”、在越野吉普狂飙撒欢的沙山上“冲浪”……从“耳顺”之年走到“古稀”之年的石湾,不仅像年轻人一样活跃和精力充沛,他笔下的文字也时时迸发着诗的火花和奇思妙想,而且更难得的是,科班出身于南大历史系的他,对于今日世界的了解与诠释,决不会止于走马观花的表面,在他心灵的旅程上总有一种或许是缘于史学的认真与细致、诗学的浪漫与单纯的奇妙结合,能够到达匆匆“过客”难以企及的深度和广度。

  不必说像《卡夫卡故居》《走进奥斯维辛》这样年代还不算久远的历史记忆,在《寻访耶稣的足迹》这篇上万字的长文中,石湾以生动的笔触沿着以色列4天行程中的参观路线,对基督教创始人的生平事迹和“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作了引人入胜的介绍。从位于耶稣家乡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堂,到巴勒斯坦境内伯利恒的圣诞大教堂,再到耶稣讲道故地加利利湖北岸山区的八福堂、五饼二鱼堂,最后到“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橄榄山上的主泣教堂,以及耶稣受难时背负十字架走过,以今日圣墓大教堂为终点的“苦路十四站”……纪元前那部影响过世界历史和人类心灵的宗教悲歌和“基督史诗”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说实在的,苦路十四站走下来也确实有点累了,但每个游客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都会感到自身经历的坎坷与苦难比起耶稣来,恐怕算不得什么。生活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理应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背负或轻或重的‘十字架’,走向美好的未来!”——读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为我的诗人老友、行者石湾的感叹大声喝彩。

  我为之喝彩的还有他和他的老伴童心的数百张摄于世界各地的“翩翩俪影”,为这部印制精美的长篇著述增色不少。他俩的出行用今天电视上的时兴话来说,可谓“花样爷爷奶奶走世界”,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夫妻秀”,绝无荧屏上某些明星和“小鲜肉”的扭怩作态。尤其是童心嫂人如其名,镜头中的表现极佳,配上石湾兄的美文,可谓秀外慧中,相得益彰。在童话王国首都哥本哈根,童心看到一群幼儿园的孩子趴在公园水池边嬉戏,很想同天真可爱的洋娃娃们合个影,但语言不通,急中生智的她竟抖动肩膀跳起蒙古舞来,孩子们纷纷回头注视,靠拢过来,路人也驻足观望,一张精彩的“中西合璧”的童心彩照,便同小美人鱼塑像、安徒生铜像一起,定格在这篇同样精彩又富有个性的《丹麦新童话》中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