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8日07:01 赵 彤

  以《纽带》《与全世界做生意》《对望:丝路新旅程》和《梦在中国》为代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大的时代主题——

融通:在追述中,在感受里

□赵  彤

  从《大国崛起》《超级工程》《大国重器》到《互联网时代》《电商风云》《北洋海军兴亡史》《东方主战场》,当代中国纪录片大制作策略最鲜明的气质,并不是大题材、多角度、高投资、精制作,这些在成片中所显现出的新特点,是创作思路始终与国家战略发展的脚步相协调,始终在担当着对中国声音、中国形象这些宏大的时代课题进行及时阐述,显现着纪录与专题相融合的创作风格。

  2015年,以《纽带》《与全世界做生意》《对望:丝路新旅程》和《梦在中国》为代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大的时代主题——融通,这个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观察和分析这批作品,要结合一个来自域外的纪录作品,这就是2015年初在韩国热播的大型纪录片《超级中国》。这部由KBS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已经远非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所拍摄的《中国》中的中国。仅从纪录片名称本身,就已经显示出中国的世界意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换句话说,1972年世界还没有考虑“当10亿中国人跳起”时的心情,而2015年当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之时,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跃进后的分量,也都在思考庞大的中国怎么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在《超级中国》里呈现出来的对中国的惊叹和疑虑,应和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五味杂陈的心态。从一个侧面看,上述四部纪录片可以说是对这种“围观中国”心态的积极回应。

  8集纪录片《纽带》以编年史的历史框架追述了自1552年至2012年间,西方“汉学”发展到“中国学”的历史。在纵贯的时间链中,以学术目的转移为根据,《纽带》讲述了从“传教士汉学”到“专业汉学”再到“中国学”的阶段性转变;以西方汉学重镇的转移为依托,《纽带》分地域讲述了法国、英国、德国、俄国、日本和美国的“汉学”或“中国学”发展特点;以代表性学术人物的庚续为变量,《纽带》先后介绍了450年间近40位从事“汉学”和“中国学”研究者的生平与学术成果;以中国和西方社会各自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基础,《纽带》讲述了“汉学”在西方的盛衰浮沉和时代价值。

  在这部文献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发展史、学术交流史、人物传记史、东西方关系史的丰富内容。然而进入作品的框架、把握叙事的脉络、观察故事的焦点、思考作品的内涵,我们必然会作出这样一个判断——西方“汉学”的发展轨迹,无疑是中华文明轨迹的缩影,是400年来东西方关系的写照。

  《纽带》以辨证的视角,讲述了460多年的“汉学”故事,也兼及了“西学”在中国传播。基于对200多年来“西方中心论”偏执的深切感悟,作品特别强调了在人类面向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价值。

  《论语》有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管子》有言:“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这些箴言,对“中国中心论”者、“西方中心论”者都是深刻的警示。这也是《纽带》的启发价值所在。它提示我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是稳定的发展之路,人类前进的脚步不应该再踏入河东河西泾渭分明、不相包容的河道,而应该是在对话、学习、借鉴之中走向融通之路,共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纽带》是沿着历史的时序,在追述中来梳理、评价中国和西方文化交往的旧事。《与全世界做生意》《梦在中国》和《对望:丝路新旅程》是在当代的空间延展中,纪录中国和世界在融通进行时中的感受。在《纽带》中,故事的主体角色是文化名人,在后三部作品中,主体角色都是普通面孔。

  融通的共同主旨,在《与全世界做生意》《梦在中国》和《对望:丝路新旅程》中,是以不同的叙事方向展开的。

  《与全世界做生意》以“走出去”为叙事基础,以市场经济跨国运营为线索,讲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密切往来。从代工企业、奢饰品经营、烟花交易、基因工程到种植业、旅游开发、矿山开采、物流连接,从服装制作、丝茶贸易、服务业、电子商务到仲裁调解、海外工程承包、文化项目合作、公益事业开展,作品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和世界在各个行业中的你来我往。在这部遍及五洲四海、涉及到五行八作,令人目不暇给的作品中,一条基线始终清晰,那就是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的判断,在这部作品里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呈现。在经贸往来的融通之旅中,中国在被世界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

  《与全世界做生意》(7集)的篇章结构设计是用了心思的,可谓每节有重点,层层在递进。在这部作品里,与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全世界经商故事相伴随的,是篇章、句段之中时时隐含的世情和人心。可以说《与全世界做生意》,不仅讲述了财富流通的故事,也讲述了道德和情操融汇的故事。

  《梦在中国》(7集)以“中国梦”为立意基础,将追梦的主角扩展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了中国机遇成就世界向往的故事。在这部作品里,来自20个国家的35位外国人,是数千万在华外国人的点滴。他们或初到、或久居,或往返数十次,或娶嫁于中国,或就业于中国公司,或任职于中国居委会,无论肤色怎样、观念如何,他们切切实实地与中国人朝夕相处地生活着、工作着。看过此片,一个确定无疑的判断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中国了,今天在华的外国人也不再仅仅是所谓的“他者”,他们融入到了中国的生活与追梦之中。

  在融通的内涵里,互联互通不仅仅是物质的通联,还包括人的通联,更包括基于一个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追求的通联,在同舟共济、取长补短之中,让世界更加美好。

  在中华文化的早期经典之中,“来远人”是文化昌明的标志。这种吸引力,在今天被称为“文化软实力”。在《梦在中国》里,软实力不仅表现在远人来了,更表现在远人来而能乐,乐而能为,为而不倦。在这部作品中,35位外国人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与他们周围的中国人已经紧密地结合成一个个命运共同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他们和中国民众的共同理想。这个与世界对接的理想,在中国叫做“中国梦”。

  《与全世界做生意》记录的是中国人走出去的轨迹,《梦在中国》记录的是外国人走进来的脚步,《对望:丝路新旅程》记录的是来自丝路两端的相互注视。

  《对望:丝路新旅程》(5集)与2013年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8集)为同题之作。不同的是,在结构上《对望:丝路新旅程》主要围绕共同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发展,阐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亚欧融通的巨大意义。

  从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至今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传播技术已经进入到更为高速的互联网时代,但世界对这个“村”的认同感却没有增加多少。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旧有的秩序没有改变,在于“零和”的冷战思维还没退场,在于融通、互利、共赢、和谐的世界观还在路上。在这条路上,2015年中国纪录片诉说了中国的世界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