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有条拦诗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8日06:56 马斗全

  浙江乐清,有条拦诗巷,在老城区中北部。外地没多少人知道这地名,当地居民也说不清这条巷的历史有多久,只知古来就叫拦诗巷。

  拦诗,顾名思义,应该就是拦住诗人或留下诗篇。大概因了这个缘故吧,不但乐清多诗人,外地诗人也多有来乐清者,在雁荡山留下游踪和诗篇。笔者曾数到乐清,与乐清多位诗人为友,想想真应感谢这条拦诗巷。

  我最先认识的乐清诗人,是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先生,当代诗学研究者。后来又认识了乐清诗词学会赵乐强、施中旦先生和其他一些诗人。对乐清诗人有进一步了解,是去年中镇诗社发起的“一年两度遇重阳”大型联吟活动。从网上当即展示的联吟诗稿可知,各地来诗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东海边的乐清市。

  联吟通知规定参加者各以“一年两度遇重阳”为首句赋七律一首,有所限制,自然比平时作诗难度要大些。赵乐强闰重阳正游河西走廊,很快传来其作:“一年两度遇重阳,帘卷西风在异乡。嘉峪晚秋初白雪,玉门故事旧文章。荒沙吹笛谁曾怨?祁水去痕史有伤。多少愁怀多少痛,沧桑底色是寒霜。”诗颇佳,自非寻常游历之作。沉重的史迹和深长的忧思,衰飒而不悲观,结句尤佳,颇受诸诗友称赏。而使人不曾想到的是,乐清竟有好几人写成难度很大的辘轳体。辘轳体不只是要一气作五首律诗,首首皆用“一年两度遇重阳”,而且须在一定位置,即各首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更难办的是,一句中三个数词“一、两、重”,极难对仗,这样的句式古人诗中亦少见,若非高手断不敢问津。施中旦的辘轳体,实记闰重阳情景与感受,疏淡耐读。写篱菊的“三径半遮迎故友,一年两度遇重阳”,堪称佳对。袁国唐的辘轳体韵古辞雅,也首首皆佳,对仗佳句如“只字孤灯初叠韵,一年两度遇重阳”。高知贤的“四海群贤吟七步,一年两度遇重阳”,对仗颇工,又极切合当时联吟情形。其他几人的辘轳体也皆好而令人爱读。算下来,闰重阳联吟,出自乐清诗人笔下的辘轳体,竟多达七组。由此可见乐清诗风之盛。

  乐清有条拦诗巷,可以说明,乐清诗风之盛得益于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乐清为文明古县、书香之邦,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所以乐清人自古爱诗,历代多诗人。施中旦辘轳体第二首有“此心愿效孚公趣”句,孚公,其祖施元孚,清乾隆时诗人。在乐清,会这样时不时地踅出一个前代诗人来。除文化传统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今乐清人对诗的特别看重与喜爱。他们曾从当地青年中挑选可造之材举办诗词研习班,聘请高校教授和知名诗人讲授、指导。组织者说,乐清历来多诗人,不能在我们手里断档。这几十个人里,总能培养出几个像样的诗人吧。乐清是温州最先富起来的县市,他们又不止一次强调说:一个地方光有钱,不能算真富,还要看门前留下多少文化名流的脚印。这样的识见与指导思想,让我这个外地人听了真是感佩无限。普通百姓对诗的看重,也同样令人感佩。我与几位诗友游雁荡山时,管理处有位姓金的年轻人,非常热情,希望我们能把所成诗篇留下。就连山下路口我们就餐的那家饭店的老板,也请求我们把此行诗作留下,我感而赠其之诗有句为:“坐收过往诗人句,多蓄珠玑胜蓄钱。”地非拦诗巷,同样在拦诗。

  正是因为乐清人对诗的分外看重,乐清诗风才能如此之盛,而让我永远记住了“拦诗巷”这个颇具诗意的地名。

  真好,乐清有条拦诗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