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喜剧美学研究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喜剧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近百名来自学术界、艺术界、传媒界的学者专家与会。
董健认为,要探明喜剧精神,必须将当前大众娱乐中非常盛行的“生理感官的笑”剥离出去,真正具有喜剧精神的笑,应饱含理性和自由的意志。修倜认为,它不是如黑格尔主张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意志自由,而是积极向善、更新宇宙面向未来、合目的性的超越生存悖论的意志自由,是释放压抑、修复人性、乐观向上的智性自由。张中全将它诠释为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源出平凡的秀婉之美、解构与颠覆的功能。苏敏认为,它是从作者到作品由内而外散播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拥有自由心性的人的“识”。
有学者在概念表达上虽略有不同,但其主张的概念内涵仍与喜剧精神高度贯通。苏晖主张的“喜剧意识”,其内涵是喜剧审美主体以鲜明的主体意识反思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丑陋、缺陷和弱点,发现其反常和不协调等可笑之处,从而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傅守祥主张的“喜剧美学核心”,观点大致与苏晖相近,但他更针对大众传播中将喜剧作为纯粹娱乐的观点,强调必须具备“智性的清透”内核。
陈孝英认为,国人的喜剧价值观出现前所未有的突变,这强有力地推动了喜剧艺术的发展,喜剧美学新时代已经到来。王幼贝认为,喜剧艺术新时代不等于喜剧美学新时代,当下喜剧艺术中大量出现的媚、浮、俗、蔫,至多能称“新常态”,因此,这是一个“向往进入喜剧时代而仍置身于闹剧的后悲剧时代”。邹元江更认为,在急剧增长的视听传媒作用下,当前已进入用博人一笑换取金钱的“娱乐至死年代”。传统的喜剧美学理念根本无法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无所谓喜剧性,也没有喜剧美学。如果一定要继续坚持喜剧美学的存在,就必须彻底转换思维,从当前的传播事实出发,构建全新的研究范式。
王九成认为,当下的确存在喜剧不美、以丑为乐的困境,但不尽如人意的喜剧新时代毕竟还是到来了。羊驰认为,近年出现的喜剧新形式中仍然含有喜剧精神,不能予以全盘否定。麻文琦认为,以“娱乐至死”抹煞当前的喜剧现状,带有反抗消费、反抗工业的偏激性。倘若果真存在“娱乐至死”的现象,恰正验证了传统喜剧美学理念的价值,因为它可以对该现象起到天然的“解毒”效用。喜剧美学新时代的到来无需质疑。
不少学者关注学界和艺术界、传媒界结合乏力的问题。王幼贝提出,研究应紧跟艺术实践“新常态”的步伐,积极关注网络喜剧、段子等新样式。研究只有从实践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有效指导实践,切实服务群众。魏久尧提出,要从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三方面发力,实现研究理论、艺术作品和生活思维的齐头并进与良性互动。王九成陈述了“喜剧365”网站的建设实绩,为这种并进与互动作了典型示范。
更多学者开始推进纵深化和交叉化研究。朱洪关注到喜剧样式命名的准确性问题,如“丑角”、“脱口秀”、“网络段子”等命名,存在指向模糊不清的问题。只有厘清这些称谓的内涵外延,才能增强喜剧美学体系的科学性,确保学科健康发展。谢旭慧从语言学视角剖析了喜剧喜感的来源。张丽芬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了常州的“抒情滑稽戏”。南台从小说创作视角主张“越好玩越文学,越独特越美丽”,提出了“意蕴链”、“段子小说”等新型术语,以探讨喜剧人物的塑造和喜剧小说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