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
二战历史的超越叙事
丁晓平的《另一半二战史:1945·大国博弈》对广大的读者来说,所带来的不仅是阅读上的乐趣,更赋予我们深刻的历史认知与现实启迪。
叙述历史要以史为鉴,理清楚历史向现实的发展与延伸,搞明白大国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与左右,这既是对今天的提醒,也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题材的文学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潮,出版了一批各具特色、内容厚重的新作品,值得加以认真的盘点与推介。其中,丁晓平的《1945·大国博弈》,无疑是一部尤应给予关注的重要力作。擅长扛大活的丁晓平,以其驾驭宏大题材的惯有气魄和缜密细致的非凡笔力,为读者奉献了这部堪称“另一半二战史”的著作。相信读者从其独具匠心、表达准确、令人激赏的写作中,能够领略其深蕴的思想警策。
中国作家在这样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意味的日子来临之际,以怎样的姿态、成果与深度来面对它、迎接它,显然是个直接而严峻地拷问我们责任、灵魂与才能的重要问题。丁晓平凭着他固有的政治敏感与写作激情,自然不会坐待此一历史时日来而复去。更何况二战又以其旷日持久与空前惨烈,似乎是个永远也书写不尽的题材,其间仍有可供施展腾挪新拳脚的巨大空间,十分契合其写作的路数。仅其个人收藏的有关二战的书籍,已可谓卷帙浩繁、堆集如山,那些战争的亲历者们以及后来的研究者们,或以他们的笔记录下生动精彩的经历,或以触隐显微的钩沉发掘出更加精微幽深的历史真相,这一切都成为信息丰富的历史存储与沉积,为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二战始终敞开着方便之门。但如何寻找、解读和重述二战的故事,乃至进一步讲好属于中国的故事,这仍然是颇费思量的。然而丁晓平却知难而上、昂首挺进至二战的广阔地带。
我们常以为对整个二战的历史似乎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而仔细地读完丁晓平的《1945·大国博弈》之后,才恍然意识到事实远非如此,因此我不免深深地为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及其呈现而纳罕称奇。作者并不是再去费力地叙述二战那悚动人心、惨烈曲折的战争进程,而是找到了一个别具的叙述角度,即站在宏阔的高处来观察历史,以天花板式的视角来进行顶层的叙事,从而成就了这部视野开阔、立体简括、收放自如的大书。作品从战争伊始政治人物如毛泽东对整体战争形势所做出的“中必胜,日必败;苏必胜,德必败”高屋建瓴的判断,依次围绕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叙事,并以此作为纲领统摄全书,使对历史的再现、透视与分析,贯彻在“政治的战争和战争的政治”的深刻形象的诠释中,具有汪洋恣肆、江河奔泻般的宏大架构与气魄,不仅看起来清晰、一目了然,而且令人醍醐灌顶、震撼心扉。
作品最令人瞩目的地方便是对政治巨头们的描写,作者把笔墨对准了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蒋介石以及希特勒等历史的风云人物。在书中,喋血的厮杀统统退居成为次要的背景,仿佛被放置在了远远的那一端。为解决现实和决定未来的各种重大问题而艰难聚首的历史主角们,仿佛在场合讲究、程序稳妥、杯觚交错、谈吐优雅的外交仪式中,进行着各种各样、费尽心机的刻意表演。巨头们在会上会下、会里会外的纵横捭阖、盘算博弈、讨价还价,仿佛成为引人关注的真正戏剧性的焦点。作品形神毕现的精细描摹与刻画,所呈现的正是这些身居权力最高端的巨头们独具的性格和品行,其神态、表情、内心刻画可谓入木三分、跃然纸上。作品呈现了大国领袖们既露在水面之上,又藏在桌面之下的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洗牌、角力和交易。这种从全局的角度对同盟者阵营最高决策者所做出的还原历史的勾勒,如同带领读者飞行于历史的高空,以未曾有过的全息视角系统地看清二战政治斗争、较量、角逐的全貌。这是特别需要作者认真揣度和依据可靠书籍资料加以厘清和评述的。这种既与战争紧密联系又超越战争的书写,使之与惨烈无比、波谲云诡的战争本身成为更加有机的整体,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能看清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真实的发展走向与脉络。
作品还使我们深受震撼地认识到,尽管这些巨头们代表着正义和胜利的一方,影响和决定着战争的进程,然而又在其各自利益的追逐和妥协上、在战后政治的布局上、在势力范围的划分上,在会址的选择上,甚至在推心置腹、唇枪舌剑、相互揣度、笑里藏刀之中,隐藏着多少明争暗斗和不可告人的东西。这不仅可以让人清晰地看清其作为领导者卓越的胆识、气度与眼光,又可以让人一睹其阴鸷和无情,一下子洞悉了“赢得的胜利与失去的和平”的秘密所在。其中特别是他们对于中国利益的罔顾与漠视,甚至是以宣言的形式给予明目张胆的损害,作者以痛切之心进行了激愤的书写。作者以历史铁的冰冷事实告诫读者,这种事实早已存在并公行于历史当中,是我泱泱中华难以隐忍的痛,但又是无法不吞咽的苦果。这就是国际秩序最真切的现实,不是只凭正义,更要凭国家的实力立足,否则就可能遭受被忽略、被出卖的结局。如果我们今天对此仍没有清晰而透彻的认识,而以一种幼稚和天真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看不清历史本身的冷酷与严苛,那将是很可悲的。作者的写作就是要站在今天的距离上看历史,以达到进一步看清历史本质的目的,而这也是这部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同样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叙述历史要以史为鉴,理清楚历史向现实的发展与延伸,搞明白大国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与左右,这既是对今天的提醒,也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当代的中国作家担负着讲好二战故事、讲好抗战故事的责任,作家既要讲清历史和吃透历史,更要以历史的视角和现实的眼光找到重述历史的准确坐标。作家要以史料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描绘上的客观与公允、叙事上的清晰与精当加以搜求大量我们也许并不熟知的细节,还原别具意味的历史现场,努力使作品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同时还要把握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那场世纪大战,认清一个弱的大国缘何与怎样在有利的形势下受损和受辱,有助于我们弄清今日的国际形势,懂得在越来越尖锐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怎样从既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又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正视自己,面向未来,真正作为一个强盛的大国在世界上行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丁晓平的《1945·大国博弈》对广大的读者来说,所带来的不仅是阅读上的乐趣,更赋予我们深刻的历史认知与现实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