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鹰笛·雪莲》来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9日07:12 周思明

  每年的寒暑假期,电影市场为孩子们提供的只有几部动画片。再就是进口大片、武侠片、武打片、功夫片,银幕上充斥着血腥暴力。已经很多年了,没有一部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电影在假期档的院线上映。

  这种情况终于被打破——儿童电影《鹰笛·雪莲》来了。

  在公映前的看片会上,它被誉为最适合全家老少共同观看的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神秘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那里有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孩子们团结友爱、亲如一家、丰富多彩的别样生活。

  电影以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次第展开都市男孩林阿泉去到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住到塔吉克族老爷爷阿米尔家里以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阿泉和阿米尔的孙儿库力恰克、孙女古丽娜热、古丽娜热的汉族好朋友韩晓雨、以及维吾尔族小伙伴伊明很快玩儿到了一起。电影呈现了多民族团结融合、亲如一家的温馨画面;讲述着有趣、新奇、惊险、深情的感人故事。

  阿泉渐渐发现了阿米尔爷爷有一个秘密——他有一支高高挂在房柱上的鹰笛,不准任何人触碰。好奇心的驱使,让阿泉和库力恰克、古丽娜热、伊明、晓雨想一探究竟。阿泉经不住库力恰克的怂恿,趁阿米尔爷爷外出或睡觉,总想偷偷从房柱上取下爷爷的鹰笛。爷爷发现以后没有惩罚阿泉,反而很温和地告诉他,鹰笛是由鹰的翅膀骨做成的,都是两支在一起吹,而爷爷现在只有一支。另一支鹰笛埋在了有雪莲花的地方。

  阿泉要去雪山帮爷爷找回那支鹰笛,也想采到雪莲花送给爷爷作生日礼物。小伙伴们劝阻不了阿泉只得决定帮助他。于是五个勇敢的萌娃开启了他们的雪山寻笛之旅,并遭遇了未曾料到的雪山风暴……

  好像已经是一部好看的、完整的电影了,然而这只是它的一半内容,可以称其为“前台故事”;另一半内容是更加富有深意的“后台故事”。

  2013年8月,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制片人苏曼华为采访“深喀家庭1+1”活动(深圳和喀什地区的各50个家庭结成对子,这些家庭的孩子成为好朋友,他们像走亲戚一样互相来往),去到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热情好客的塔吉克老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里民风淳朴,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苏曼华被深深感动了。她亲眼看到了新疆多民族共处团结和谐的景象,有责任和义务发出声音。她用塔吉克人阿米尔从童年到老年60多年间与解放军边防驻军林叔叔一家四代的生死情谊作经线;以当代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汉族孩子之间的友谊作纬线,精心编织了一个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

  1952年春,放羊娃阿米尔被从未见过的隆隆开来的大卡车吓傻了,解放军林叔叔从车上下来把他抱到路边。后来阿米尔与林叔叔的儿子林企山一起长大,两人像亲兄弟一样亲。在一次雪崩中,企山为了救阿米尔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企山的妻子承受不住打击得了重病,阿米尔收养了企山的儿子林佳木。到了上学的年龄,阿米尔又把佳木送回内地。佳木成家立业后定居在深圳,而阿泉是佳木的儿子、企山的孙儿、林叔叔的重孙。四代人的生死情谊反映着两个民族的亲情。在这个暑假里,佳木把自己的孩子阿泉又送到阿米尔身边,让他代替自己陪伴爷爷一段时间……于是孩子们之间又结下了新的深厚友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部电影的思想内涵、人文色彩骤然间变得厚重起来。温情溢满心头,让人潸然落泪。

  从艺术美学的层面分析,这部儿童电影采取了先松后紧、渐入佳境、中间插叙、形散神聚的手法,这既适合少儿观众的欣赏习惯,也能给孩子和家长以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如同我们社会上自然生态事物在减少,近些年文艺作品中的自然描写也在大量减少,很多时候自然已经完全退出了文学、影视作品。散文家鲍尔吉·原野认为,如果一个民族能够产生写自然写得特别好的作家,证明这个民族对大自然是感恩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在大自然的亲近和陶冶中创作,不仅会使创作者心灵变得单纯,也会使欣赏者感到宁静而幸福。令人欣慰的是,《鹰笛·雪莲》正是一部与大自然亲近、在大自然里创作的作品。影片中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遗世独立的雄奇风光、雪山冰峰、高原湖泊……纯净绝美,令人沉醉。异域特色美食、绚丽多姿的新疆歌舞、惊险刺激的高原赛马等等,让影片中来自内地城市的阿泉、晓雨大开眼界。大自然毫不吝啬对他们敞开怀抱,激发出他们最天然的童真、童趣。与此同时,也会让坐在大银幕下的少儿观众及其家长们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感同身受地融入帕米尔高原的大纯大美之中。

  现代都市儿童阿泉和晓雨的高原之行,是一种体验生活之旅,与时下大热的生活类角色互换电视节目《变形计》有些相似。但影片除了阿泉的“变形”,更多是体现孩子们勇敢的求知探索精神以及在孩子们身上所蕴涵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仁、爱、孝、义。虽然电影发行商为更好地推销影片,以所谓“真人版儿童探险影片”为宣传推广旗号,但在我看来,电影在好玩、有趣、惊险、猎奇等元素之上,还有更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可以说,《鹰笛·雪莲》在思想境界追求上已经上升到了各民族团结和谐、人心向上向善的精神高度。这也正是编剧兼制片人苏曼华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

  苏曼华2001年进入儿童电影创作领域,她一向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创作态度。十几年前,为了电影《我们手拉手》,她曾六上井冈山;现在为了电影《鹰笛·雪莲》 ,在70岁的年龄,她又三登帕米尔。这部电影全程都是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拍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原缺氧,每天都有人晕倒,有人住院。剧组把一辆面包车改装成救护车,还聘请了跟组医生,即便这样,苏曼华在拍摄期间仍然没有一夜能睡好觉。制片人是摄制组的最高责任人,她得为全剧组的生命安全负责。她自己也有高原反应,影响到心脏,两只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从2013年8月去帕米尔采访,到2014年5月带领主创团队去塔什库尔干做电影开机前的准备,再到2014年7月18日,电影《鹰笛·雪莲》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开机拍摄直至关机,现在已是第三个年头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鹰笛·雪莲》在看片会上好评如潮。电影风格活泼、欢快、淳朴、厚重,通篇透出新疆边地香醇的泥土味、牧草味、奶茶味,带有强烈的人文情怀与民族精神。这是一部值得用心观看的儿童电影佳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