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久已殁 今世有知音——读孟慧贤《清廉魏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1日16:25 刘世芬

  这些年,官员写作一直作为一个复杂的样本被做着各式解读。孟慧贤作为一名纪检官员,纵览他诸多的著作和文章,他的写作只有一个样本——廉政,而魏徵作为这种廉政样本的载体,成为孟慧贤廉政写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库。这些年,他以一支羊毫软笔,写尽大贤魏徵:《古镜今鉴》《情深意浓》《魏徵公园碑刻集萃》《我与魏徵故居》……2014年初,电视文学剧本《清廉魏徵》横空出世,洋洋洒洒43万言,被公认为孟慧贤魏徵研究和廉政写作的“珠穆朗玛”。

  在孟慧贤的生命里,魏徵是作为一种情结存在的。熟悉孟慧贤的人谁都不会否认他对魏徵研究的专业性。围绕魏征,孟慧贤通读如山的古籍史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独特的历史情境关联成一条凝重亦灵动的廉政文化流脉,将魏徵其及其廉政思想一拎而起,纲举目张。

  《清廉魏徵》历时三载,“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将这本书掂于手掌,虽阔不盈尺,却堪比泰山。厚重的历史,鲜活的故事,深刻的寓意,白描式的语言,构成本书的四大特色。

  全书由魏徵的父亲魏长贤辞官展开,这更令人确信,魏徵的谏上是有其血统渊源的,魏长贤就是一个谏臣。他在噩梦中“因蔑视皇上,讥讽朝政,被处斩刑……”现实中,他上书文帝“近君子,远小人”而遭贬抑,魏徵自幼得到的正是这种勇敢、正直、仁厚、心怀天下的启蒙教育。魏徵博览群书,才智超群,夫人说他最在意的还是“纵横之术”。他成年后第一次亮相就是无意中智救裴家小姐,这让青年魏徵从一个自然人正式成为一个社会人——他以自己的智慧影响了公众和社会,并成就一段良缘。

  由此展开去,一场场矛盾冲突像山水画轴,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画卷在43万字中徐徐展开,时而惊心动魄,命悬一线,时而月白风清,推心置腹,时而唇枪舌剑,妙语连珠……古往今来,多数帝王一向自操威柄,强权之下,皆为弱者,众臣也常唯唯诺诺,至多腹诽耳议,但见魏徵一身正气,凛然如松。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磁州街头,因唐太宗朝令夕改“冒昧上书”,可以看作魏徵进谏的开始。此时魏徵几易其主,此前在旧主面前多为献计而少“冒犯”,新主性情几何?多数人是需要事先掂量的,此刻贸然进谏,应为君臣“磨合”的开端。魏徵幸遇明君,冒昧之辞被唐太宗视为肺腑之言,魏徵慨叹:“陛下闻过则喜,虚心纳谏,乃我大唐之幸、百姓之福啊!”

  最令人难忘的情节还有三个,唐太宗嫁女、荥阳救灾和泰山封禅。

  “朕的家事你也管吗?”无论古今,许多人看来,魏徵,这是一个多么“认死理”的谏臣啊!满朝文武欢天喜地操办“皇嫁”的时候,孤零零地,只有他一人向隅。作者对此事的描述看似淡然,却蕴含着玄幻和杀机。君臣纲常,尊卑有序,此前的太宗已经给了魏徵太多“面子”,包括因《秦王破阵舞》魏徵不悦,太宗拂袖而去,太宗都没“计较”魏徵的“不知好歹”,此时,贵为国君的唐太宗,有理由把嫁女看作“家事”,然而,魏徵异常顽固地认为“一国之君,家事就是国事,小事也是大事”,同时搬出《唐律》、汉明帝分封儿子的故事对太宗条分缕析……难怪太宗感叹,“朕怎么就摊上你这么个人呢?”幸而有个知书达理的长孙皇后,听说魏徵冒死进谏,居然恭喜夫君“双喜临门”:嫁女又得诤臣!不惩反奖。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掩卷则思绪万千,久久玩味。

  “泰山封禅”又是长孙皇后救了魏徵。这次事件除了魏徵和张公谨,满朝文武又是不谋而合一边倒,这件事的“严重”程度,以至于让向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魏徵,也考虑到了身家性命。幸而,魏徵成功“自救”——他的《隋书》被长孙皇后阅读并呈给太宗——这个情节令人思索一个贤良皇后的作用。这一次,如果没有长孙皇后,太宗真的认为魏徵“什么志向和远见?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辱没朕躬,朕还再忍受得下去吗?”“不要以为他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他魏徵,朕照样能治理好天下!”显然,魏徵所面临的,已是生命之忧。

  魏徵仿佛看见自己的末路,伴君如伴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犯颜千次,总有一怒。他望着孩子们的背影,自语:“叔玉、叔璘长大后不论做事还是为官,一定要让他们远离京城,绝不能像老夫一样留在皇上身边,整天提心吊胆……”正在考验他们君臣的关键时刻,太宗没有妄断,而是陷入深深的思索,他来到渭水边,秋风渭水,落叶长安,重温魏徵的舟水之喻,太宗感慨万端。与此同时,魏徵也奋笔疾书,先是写下《辞官表章》扔掉,再写下《十渐不克终疏》。这样的文章,即使裴夫人贤良明理,也清楚这无异于在皇帝气头上火上浇油,以至于当太宗下旨召见魏徵,全家顿感大祸临头,一片哭号。而皇宫大内,太宗却哈哈大笑,与战战兢兢的魏徵一番论战,魏徵口若悬河,直言“朕变了”……是啊,太宗也是一个“人”,他惊疑:“朕真变了么?”魏徵直言相告。“在朕面前敢于喋喋不休的,也只有你魏徵了,要是换个别人,给他十个胆儿,他也不敢。”魏徵声言也“怕”,“怕把陛下气出个三长两短,臣不好交待。”二人哈哈大笑……这样的情节很有画面感,我们不由得期待能在荧屏上欣赏这一场君臣之间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的智慧较量。

  “这个匹夫,朕让他监修洛阳宫,他却自作主张,把修建宫殿的工料都运到了荥阳,简直无法无天!”如果说太宗嫁女和泰山封禅是冒死进谏,而洛阳宫事件简直就是胆大妄为的“欺君之罪”,加上“假传圣旨”,理应罪加一等。特别是当皇家队伍从长安一路到洛阳兴师问罪,魏徵大有吃不了兜着走的杀头之虞。然而,魏徵的忠心,日月可鉴,他是替天行道,不辱使命,在体恤民情上,与太宗的思想高度一致,当气冲冲的太宗被灾区百姓挡驾却山呼万岁时,面对前来请罪的魏徵,唐太宗几乎嗔怒:“此次荥阳地震朕命你全权处理一切救灾事务,难道你想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吗?”

  至此,读者内心悄悄勾画着不怒自威的唐太宗,他在一阵复杂而奇妙的心理活动之后,故意板起面孔,掩面偷乐呢——魏徵这个一直以来屡屡“犯上”的“死心眼儿”,多次在大殿之上“一票否决”,此次督建洛阳宫过程中更是目无皇上,擅自“挪用公款”。当地震突发,他灵活机敏,随机应变,为国家为子民胆敢逆天,对家国的责任与担当,怎不让太宗欣赏有加!高山流水,青松明月,原来他们是知音啊!读到这里,读者为魏徵紧紧提起的心顿时放松下来,并怡然一笑:君臣都很可爱嘛!

  当然,这一切还应得益于君臣二人的良好互动,倘若太宗昏庸,不给诤臣进谏的土壤,纵然魏徵刚直不阿,学富五车,他的脑袋早不知搬了多少次家,他的那些智慧与韬略也在一抔黄土中灰飞烟灭了。

  魏徵的历次“犯颜”,长孙皇后和百姓救了魏徵不假,更有效的,还是他的自救!品行,胸襟,视死如归,这一切,成就一个真实的魏徵。

  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正是本书的语言特点,时而深涵若海,时而浅白如溪。在《清廉魏徵》中,孟慧贤把这一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工巧却无匠迹,不渲染,不铺陈,不说教,清水芙蓉,浑然天成,使得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在增加人性的复杂性的同时,更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

  《清廉魏徵》最大的现实意义应是巧妙处理了“古为今用”,作者也借古喻今,人们对书中的许多情节似曾相识,譬如人情、裁员、坚守自我、面对强权、人性的复杂、理想的坚韧,等等。孟慧贤一直工作在纪检监察第一线,深知腐败问题一直是困扰多国的顽疾。他热衷于对廉政文化的研究,明白优质精湛的廉政文化是对礼崩乐坏的绝佳修复,是执政党战胜腐败的强大力量。如何让一千多年前的魏徵精神结出21世纪的廉政文化之果?这在各种思潮交汇、思想活跃多元的今天显得尤为紧迫。从这个意义上讲,《清廉魏徵》的问世,对于研究魏徵思想和廉政文化,加快清正廉明的良好局面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镜鉴价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