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成熟,丰富的单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01日16:23 石 英

  乍看这两句话,好像是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它就是我的直觉。这是不久前在一个散文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上,偶然读到河北省石家庄一位青年女诗人的作品,觉得写得很有些意思。归结起来,就提炼出以上那两句话。

  据作者自言,她真正从事诗歌创作时间并不长。以我的理解是:作者明确意识到自己要立志做一个诗人的时间的确是相当虚的。但她作为一个诗质很浓而且已经显露诗的灵性这一点,应该说是早已有之的。因为她在自己整理的诗稿篇末小序中说:“诗歌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因为诗歌,我用心爱着这个世界的草木;因为诗歌,我邂逅许多纯真的语言。”不论这些涌自心底的话语是何时成为书面文字的,而且我读她的诗稿时的感觉是:她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内部语言”作为自己生命的“底色”了。

  读苏小青的诗,自然就会有一种感觉,觉得她不是在“写诗”,而是源自于一种诗性的感觉,甚至在思考问题时就是以诗的方式,包括生活阅历,也是一种诗意的砺炼。尽管我对她的过往经历并不熟悉,但在她内心世界的诗性洗礼方面,已经是很有资格的了,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仍带有几分天真的味道。可细品起来却绝不浅薄,甚至还有一种特具意味的老到,这就是我所指“天真的成熟”是也。

  有诗为证:“成群的鸥鸟敞开胸怀/喂食幼小的太阳”(《苏醒》),乍看这样的诗句,好像出自稚童的视觉,但其实必需矛盾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才能提炼得如此精粹,非是一个天真的想象就可以完成的。又如“正午时分,冬季纯真明亮/鹰用翅膀翻阅海阔天空”(《进化》)。从表面形式上说,不过是鹰的一种惯常动作,然而,它不是简单地“掠过”,而是“翻阅”;既是“海阔”,又是“天空”。“海阔天空”作为一个用惯了的成语在这里却异乎寻常的自然通脱,潇洒不俗,与“翻阅”组接,便极具张力,由表面的率真到深层的成熟,是灵感式的妙用,也是久在心底砺炼的功夫。

  与上述相联系的是“丰富的单纯”。“丰富”也者,主要指的是作者具有极其优越的联想禀赋。诸如“秋天的草儿熟了/甜甜的味道收进秋风的香囊”,“这个夜晚/我有金色的月饼/和桂花一样芬芳的嘴唇(《爱》)。“秋风”与“香囊”,“桂花”与“嘴唇”之间想象的对接,是绝非俗常而新颖别致,不循常规的组合与连接是一种深层的贴切,这自然就有一定的天赋成分在其中。“妈妈用一个冬天的夜晚/熬瘦了青春/熬白了月光/烘干的雪花/跑入她黑色的长发里”(《那年的北方和腊月》)。至少在我所读过的诗和散文作品中,还未曾碰到如上的比喻和新诗的想象。这样的新奇,难得的是没有挖空心思的造作而是信手拈来。如此的丰富性,往往有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但丰富却不冗杂繁琐,而是给人一种单纯明净的感觉。为何?我想不外乎是诗人心灵的净化而谢却不必要因素的烦扰所致。无疑,作者虽具深情,却滤得精纯,她的不少诗作可为佐证。如“父亲啊/如果哪一天你老得再也醒不来/不知道我会不会/再勇敢地对这个世界微笑/那是多么大的剧痛/或许,再也缓不过来”(《父亲》)。这是多么痛切而又单纯的表达,并非故意的由衷,毫无矫饰的心语,是另一种质朴的强烈!

  当然,这一切一切都离不开有力的“注载工具”,即出色的文字语言。而对于诗歌而言,又需要最精粹的,别具魅力的语言文字,才能完成作者得心应手的意图。在这方面,我恰恰发现小青掌握了一手非同寻常的诗的语言,比较适意地完成了她的良好追求。而且,更使我感到惊讶的是:她一方面尽求出新,无疑也吸收了近年来新诗发展中在语言表达上的良性因素,而另一方面(多么使人类可名状的“另一方面”!)却又未误随俗流步入魔道——那些将胡言乱语近于呓语的东西当成时尚并招摇过市(这些,早已不是新时期之初兴起的朦胧诗的概念了)。诗人苏小青最可贵的是保持了她的清醒,自觉或不完全自觉地坚持运用她自己风格的诗的语言:既新颖奇巧又不乏自然清新,颇有创意而又使人意会的表达方式。我敢说,这肯定是一条有出息的发展之路,既能不违文字尤其是诗歌艺术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不甘墨守成规而充满活力,深具魅力的诗的语言风格,这绝不是一种溢美之词。仅再举几例:“在衡水人民路街边的一个小店里/零售年轻女子年轻的时光”。借喻,转意,平适中的不平,自然增强了诗句的内涵,而更加耐人寻味。“哥哥我很好,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里面是小鸟和天鹅的羽毛”。在人们不经意中,天然去雕饰地拓展了诗意的表现空间,强化了诗意特具的美质。“溪水走了无数个来回/夕阳漂红了村庄一遍又一遍/候鸟在远方衔起春天的思念”。通感的熟练运用,尤其对动词的深化与动感生发;传统涛芒中所谓炼意炼字等等,在作者笔下都获得了出色的体现。

  毋庸讳言,艺无止境。小青的创作道路前景还很深远。随着她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诗的题材也会相应拓展。今后会读到她更加丰富多彩的篇章。但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艺术上,永远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创出自己的“品牌”,保有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