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品格展现抗战脊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24日07:20 李 准

  太行山脉,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天之脊”,它又是古老的华夏民族脊梁的象征。《太行山上》,从歌曲到影视剧,70多年来一直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高潮中,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太行山上》,可谓正当其时。这部在“天之脊”拍摄的作品,站在时代思维的高度,把八路军129师八年抗战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放在当时整个全国抗战的大格局中加以系统地真实地形象再现,生动地揭示出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抗战才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脊梁和中流砥柱,中共制定和实行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持久抗战的方针才是保证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惟一正确方针。

  该片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欢迎,首先是创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去努力真实再现太行山抗战历史的本来面貌。创作者对历史的熟悉和对历史本质的把握都是令人赞叹的。该剧不仅对中国抗战的整体格局及其变化,对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十二月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和八路军作战总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贯彻,都交代得明白而又准确;而且对于129师的阳明堡、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之战,对破袭战、榆社之战、关家垴之战和沁源围困战、伏击日军“战地参观团”之战,对129师向冀南和太岳的发展,推行减租减息、精兵简政、生产自救和最后发起反攻的描写,在时空关系和关节点的把握上都能经得起与史实本身的认真对照,堪称一部129师抗战的形象教科书。同时,创作者又能按照电视剧创作规律,在次要人物设置和次要情节设计上,在具体情节特别是细节描写上能展开合理的艺术想象。深厚的历史功力和出色的艺术结构能力为该剧铸造出了一种真正的史诗品格,这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是很少见的,更是那些抗日神剧和内容稀薄的传奇剧不能同日而语的。由此我想到,从事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尤其是要创作追求史诗品格的大片,必须同时过历史修养和艺术修养两道关。不具备必要的艺术修养的人搞不了重大题材创作,但如果因为有一定艺术功力和知名度就对革命历史缺少必要的敬畏,对重大史实一知半解甚至连基本的时空都没弄清就去动手写剧本拍片子,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对得起历史和观众呢?

  剧名《太行山上》,其实际内容就是写中国抗战的脊梁,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从该剧那些充满历史真实感的叙事中,观众看得很清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从平津一路退出河北,全国抗战的重点转到山西,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的三个师也都开往山西。国民党军队(包括中央军和晋绥军)人数多,武器装备比八路军好得多,但除了开始几仗打得比较惨烈,从忻州到太原,从临汾到晋南,溃退的狂潮止不住,恐日情绪越来越弥漫。八路军虽人少武器严重落后,却迎难而上,专啃硬骨头。单讲129师从阳明堡到神头岭,一次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挺直了脊梁战斗在太行山上,抗击着日军的南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汪精卫公开降日,蒋介石一边抵抗一边派人与日方秘密谈判,并发动多次反共高潮,在华北最大的一次作战就是几十万军队在中条山被几万日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八路军129师却牢牢扎根在太行山脉,并以太行山为中心,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进攻气焰,又接连取得了反日军大扫荡和铁壁合围的胜利,逼得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换了一个又一个,几十万精锐日军不能南下中原和江南。此时北境,巍然屹立太行山的129师,中共领导和华北军民抗战,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阻挡日军进攻狂潮的中流砥柱,而且像太行山一样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激励全民族把抗战进行到底。看完该剧,有良知的观众自然会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靠什么挺直自己的脊梁?靠的是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意识的自觉。129师太行山抗战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挺直脊梁的象征?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惟一目的就是要把日本侵略军彻底赶出中国去。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是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最坚决最坚强的维护者。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在日军的大力诱降下,大批的国民党军将领带着整营整团整师甚至整军投降日军,成为庞大的伪军的主力,为什么八路军没有这种情况,反而在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斗争中百炼成钢、英雄辈出?因为他们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视为人生最高目标和荣耀,而把背叛这种目标和理想的行为视为最大的耻辱。这种崇高的精神可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战胜一切动摇、妥协、苟且的卑下欲望。独战敌后,中共领导的军队为什么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进而转入反攻?因为这支用崇高理想武装的军队还有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官兵平等、同志情深、军民鱼水的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剧中一些精彩的情节和场面,诸如陈赓和王根英谈理想和欲望的关系,左权为指挥战士躲轰炸而被炸弹击中,王根英为寻回党的文件而牺牲,营长赵崇德为炸掉阳明堡最后一架日机而拉响手榴弹,彭德怀与战士一起吃饭并当场提出要提高一线指挥员的伙食标准,邓小平与战士一起徒步穿越日军合围缝隙和铁路线,刘伯承彻夜守在收发报机前等候邓小平突围的消息,徐向前提出在平原要扎根于老百姓的“人山”,那么多普通百姓冒死为八路军报信和带路,村妇女主任李才清为保护八路军伤员和物资而捂死自己的幼儿等等,这一幅幅极具生活质感的艺术画卷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人们深切地感到:真理都是朴素的。挺直中华民族的脊梁,唱响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主旋律,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归根到底不是靠几句响亮的口号,而是靠从上到下用生命去实践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太行山上》引我们去认真思索历史与现实的种种联系与对比,思索在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挺直维护民族尊严的脊梁。

  几十年来,看了太多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我慢慢发现,原来历史也是有灵性的:谁真正敬畏历史,全心全意致力于对历史本质的艺术把握和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联系的打通,历史就会赋予其作品以强大生命力使之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被历史淘汰。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队伍中,王朝柱和他的创作团队是敬畏历史拥抱历史的突出代表,历史的回报也使他们的几乎每部作品都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其中,24年前的《长征》首播就创造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收视率之最,至今又成为重大题材电视剧中复播率最高的一部。在抗战内容的重大题材电视剧中,他们12年前的《延安颂》、10年前的《八路军》都是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直到今天,还在中央和地方台复播着。这一次,《太行山上》又在众多的抗日题材片中脱颖而出,一播出就受到多方面的关注和称赞。而且我相信,该剧也一定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发展的要求来说,王朝柱这样自觉坚守自己的历史美学原则、在各种诱惑面前挺直脊梁的团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当然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创作模式,但王朝柱模式成就最大,经验最宝贵,最值得研究和重视。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升起在每个有良知的观者的心头。现实在审视着历史,历史也在叩响着现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大多数人的选择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