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朝柱的《太行山上》,有一种感觉就是“久违了”。该剧对于我们演绎抗战故事有一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10年前,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几篇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文章,其中讲到,在很多抗战故事的演绎中,有一种不好的苗头已经出来了。比如说,当时的《刀锋1937》,让旧上海一个女演员身陷在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中,以这些故事作支撑来讲抗战故事,结果三角恋低俗的东西出来了。另外还有一部另类抗日剧《滴血玫瑰》,把剧中抗日的警察局长写成玩世不恭、黑白两道通吃的人,将女主角、上海滩亦正亦邪的一个歌女,放置在与日本侵略军和上海公子的感情纠葛中,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非常出击》,搞轻喜剧,把严肃的抗日战争变成尽情搞笑。后来有矫正的戏出来,就是《历史的天空》《亮剑》等。随后,在2006年出来了《狼毒花》,是草莽英雄变成抗日英雄的故事,也有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情感戏,包括商业元素、情色元素,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开切入抗日题材电视剧了。但是,还没有出现倾向不好的问题。2010年,一部《抗日奇侠》亮相,讲的故事就是齐鲁大地上有四位身怀绝技的民间侠客,通过高超的武艺进行抗日活动,最后投奔八路军。跟着有一个剧《借枪》,把抗日雷神引入到了极致。历史上的1935年,中共中央已经规定,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党有三个任务,就是保卫机关安全、锄奸和获取情报,可是,《借枪》里,到了1938年,在天津的租界上,地下党把暗杀变成了明杀,而且旁边的阳台上站着男女播音员各一人,手拿话筒搞了一个现场直播,居然荒唐到了这种地步。
最近5年,一批抗战神剧、雷剧,甘愿被资本绑架,做市场的奴隶,用种种手段消解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历史。最狡猾的一招,是让抗战的戏离开抗战,他们所谓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只不过是用抗日战争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做戏的平台,只是让剧中人物穿上抗战的衣服而表演各自不同的故事,在抗战的戏里夹带私货。这也就是文化学者许子东评雷人抗日剧所说的:“抗战是壳子,背后是色情和暴力。”在“抗战”的外壳里,这些人做的是武侠剧、功夫剧、谍战剧、悬疑剧、传奇剧、宅院剧、爱情剧、偶像剧、荒诞剧、闹剧,或者几种类型叠加的剧,其中,血腥和色情能用时尽管用。这一点,连编剧九年都说:整个行业创作者现在只能往抗战剧里躲。为了搏收视率,抗战剧就变着花样地拍,怎么神怎么拍,怎么雷怎么拍,怎么色情怎么拍。在这样的电视剧播出环境下,《太行山上》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了。
“让抗战的戏回归抗战”,要点是像现在这部《太行山上》一样,在内容上,要讲述刘伯承和张浩、邓小平率领的八路军129师,还有陈赓、陈锡联等将领及广大战士,一心一意,真枪实弹,出生入死,英勇杀敌,消灭日本侵略者,而绝不旁骛其他。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灾难重重的战争、抵抗日寇血腥屠杀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艰苦卓绝的战争、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全民奋起的战争、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战争,这场战争是夺取胜利的战争、高歌民族解放胜利的战争。讲述这样的战争故事,核心是对抗日将士英雄形象的塑造,戏核是八路军129师“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灵魂是展示和索引“太行精神”的宝贵价值。在表达上,则要忠实于历史的真实,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相勾连,做到“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的高度融合;还要在宏大叙事的策略里,锻造史诗的品格。
这些年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一股很恶劣的潮流。清理总结一下这个问题对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特别呼吁要清理一下多年来在电视剧领域存在的一些错误的谬论。比如有文章主张今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要特别宣扬“人道主义”,不要去讲民族仇恨,不要去讲民族报复。这些作者恰恰忽略了一点,真正的人道主义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当日本人的铁蹄蹂躏杀害我们同胞的时候,他们讲人道吗?这个戏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让抗战的戏回到抗战上来了。我们讲历史,当然不是为了仇恨和报复,但是,遮蔽历史,篡改历史,否认历史的教训,忘记历史的灾难,就谈不上什么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对于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