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的《中国兔子德国草》描写当代中国海外游子第二代的生活。它透过日常生活情景的表现和塑造小主人公爱尔安·顾诚实、正义、勇敢、包容、自尊、自强的性格,来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首先,小说通过表现日常生活情景来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小主人公是个出生在德国、有纯正中国血统的男孩。父母最初给他起名“顾页”——“中国人起名字讲究含义,顾页,让人想到书本,起这名字也是希望孩子和爸爸一样,会读书,读书读得好总是有出息的。”可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后来,奶奶提出“页页”的发音近似“爷爷”,不妥,可以加一个字。奶奶的变通体现了中国人温和处事的中庸之道。于是,爸爸妈妈又把他们住的城市“汉诺威”中的“威”字加上去,就成为“顾页威”。此外,他还有一个德国名字叫爱尔安·顾,这是他妈妈从众多的备选名字中挑出来的,本来只有符号意义,然而,“爱尔安写成中文,却能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深情祝愿,我们爱你,希望你一生平安”,顾页威的妈妈对一个外国名字做中国式的解释,正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营造有深意的细节是作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法。比如小说中提到的中国菜名:炸蟹丸、清炖狮子头、天下第一菜,菜名的起法并非写实性的叙事,而是富于美感的象征。从这里可以管窥中国人乐天的生活态度和心中的诗意。再如,在中国过元宵节时,奶奶提着一盏荷花灯,爱尔安·顾提着一盏兔子灯,前者表明中国人历来爱莲花之高洁,同时,莲花又与古代中国人的佛教信仰有关;后者则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有关。爱尔安·顾是属兔的,让他提一盏兔子灯,也算“灯如其人”。
在处理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中国人独特的处事方式,是作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手段。比如在幼儿园玩积木时,娜塔丽一次又一次拿走爱尔安·顾的积木,她以为他一定会大叫并抢回去,否则就“不像个男孩子”。可是爱尔安·顾却想,男孩应该让着女孩,这才像个男孩。这种大度、忍让正是中华民族的处事方式,但这不等于软弱可欺。当幼儿园的男孩子亚历山大兄弟欺负弱小的希腊男孩格奥格时,“爱尔安夺走了树枝,并把它扔在地上。……第二天,亚历山大带着尼可来拜爱尔安作师傅”,“爱尔安要求他们答应不用这‘功夫’欺负人”。爱尔安·顾在强势面前的正气和义勇具有中国古代侠客、英雄的风范。而他的“少林功夫”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功夫。
刻画爱尔安·顾的文化品格是作家的点睛之笔。初入幼儿园的时候,虽然对德语一窍不通,但他可以按照中国人的思路,将纸片上的小猴子认作“孙悟空”,而小猪就是“猪八戒”,自己贴画、编故事,很快打开了尴尬局面;每逢10月德国人过灯笼节时,他既唱德国歌,又唱中国童谣,还教小朋友们一起唱;他还曾给大家表演过写中国字、用筷子夹积木……这些情节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虽然都是点点滴滴,但涓涓细流汇成河,就成为铸就爱尔安·顾的中国心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
少年时代的爱尔安·顾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开始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他参加德国的童子军野营,对于三个手指礼的内涵,西方人一般认为是忠于元首、服从命令和团结互助,但中国人认为代表智、仁、勇。信仰不同正是区分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水岭。当加入童子军的宣誓仪式结束后,教员齐默曼找到爱尔安说:“我注意到,在宣誓的时候,你没有读出全部誓词。”爱尔安低着头说:“我很愿意像何家麟那样参加童子军野营,但我还没准备好是信菩萨还是信上帝,如果我心里不信,嘴上却说了,这就是不诚实,也不符合童子军想的说的和做的都一致的规章。”齐默曼很欣赏爱尔安·顾的诚实,欣赏他敢于说真话的勇气,这也正是爱尔安·顾性格的闪光点。
少年爱尔安·顾的民族自尊心更强了。他进入德文学校以后,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用功的时候,他说,班里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如果我学不好,别人会以为中国人学不好德语。小说中的这两个见心见性的情节在刻画爱尔安·顾的精神世界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兔子德国草》在中德文化杂糅的语境中,通过一系列情节和细节塑造了爱尔安·顾大度、忍让、正义、诚实、勇敢的性格,并透过他的性格魅力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