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狼“对峙”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05日07:42 谢恩主

  《雪域阿里》是谢恩主第一部非虚构散文集,以作者在“生命禁区”、“西藏的西藏”——阿里的援藏经历与真实见闻为线索,介绍了阿里独特苍凉的高原风光、珍稀可爱的野生动物、古朴神秘的民风习俗,记录了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同甘共苦、无私奉献,以及与死神搏斗、与严寒较劲、与孤寂为伴的绝望与新生,彰显了藏族群众的豪侠仗义、勤劳勇敢和虔诚向善。

 

  到阿里后,听说狼多,一些援友有些恐惧,但我却不怎么害怕,因为从小就近距离接触过这种动物。

  我出生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5岁那年,大年三十晚上,家里在做年夜饭,我提着小灯笼找邻居家小女孩玩,到她家的火炉烤了一会儿火,喝了半碗糖水,与小女孩一起放了几个鞭炮,约她跟我去玩。她父母说,家里还没吃年饭不让去。我便提着灯笼独自回去。我们两家住的都是残破的土瓦房,没有什么围墙,她家门朝东,我家朝南,中间隔一个垄子,我家当时在靠墙处堆了一些柴火,垄子旁边石板路通向后面的大山。两家距离不远,但那时感到有一段距离。转过她家屋子正往前走,看到垄子柴火堆后面一个灰色的庞然大物在吃东西。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但见那东西有半大的黄牛大小,顿时产生一种阴森恐惧感,就放轻脚步,迅速地向家门口挪动,快到门口时,我大叫一声“妈”,箭一般向门口扑去。奶奶把我接在怀里,摸着我的头说,没事没事,可我的心还在咚咚地跳。后来,听父亲说,大人赶出来,在屋后面看到一只大灰狼逃走了。可能是杀鸡时,扔了鸡肠、鸡肚子,狼闻着腥味来了。

  还有一次遇到狼的经历让我印象也比较深。高一时我和高二同乡英明在一个春季的周末回家补衣服、带咸菜,返校途中20多里的山路走了一大半,在山沟里欣赏着鸟语花香,还有一群彩色的蝴蝶伴着我们飞舞,我们高兴地边走边唱。突然,走在后面的英明不唱了:“恩主——”他低沉颤抖的声音使人恐惧,我下意识转过身,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只大灰狼跟在英明后面,大概三米左右的距离。我离英明有两米,当时正在下坡,狼占据有利地势。听到英明的声音“走近一些”,我心领神会地往后走,他往前走,狼站在原地未动。等我们站在一起时,才面向狼一声大吼,把狼吓得一下子蹿到旁边沟里逃走了。我们舒了一口气,想着狼还是怕人,这才稍稍放下心来,继续赶路。

  我在陕西就见过两次狼,哪知多年后竟在阿里见到了群狼。

  有次下乡的路上,第一次遇到狼挡车,很是惊奇。最初我有些害怕,藏族司机一个劲说这儿的狼不伤人,我才同意把车停下来,摇下车窗,探出头,近距离打量它们。这些狼看我们把车窗摇下来,竟然双腿一弯,索性坐到了地上,看着我们。人和狼就这样大眼对小眼,看着彼此。它们不害怕,也不肯走,似乎和我们较上劲儿了。最后倒是我们要赶时间,按了按喇叭,将车启动,要停止这场没有硝烟的“对峙”。它们一看我们要走,想是知道自己赢了,兴奋地踢了踢脚,又高傲而不屑地看了我们两眼,算作对我们服输的蔑视。

  这群狼胆很大,然而通常狼是惧怕人的。听说有位地区的干部下乡检查卫生院建设情况,就碰到八只狼在啃一头野驴。他们一下车,那群狼就“嗖”地跑开了,跑一段距离还会回头看一下,想要知道他们手上有没有拿枪,会不会对它们造成威胁。同行的藏族人说这狼特别聪明,开着车从它们周围经过,它们便不会理睬,倘若你把车停下来,它们就会谨慎行事。

  在阿里有人说,当地的狼不伤人,不怕人,还通人性,现在人不打狼了,狼也很少害家畜。我听军分区司机小樊讲过一个边防连战士养狼的故事,说是某边防连战士在雪地里巡逻,听到一个山洞里传来凄惨的叫声,循声找去发现是一只没有母亲的小狼崽,战士们把它抱回去小心喂养。小狼长大了,非常温顺,叫它干啥就干啥,而且警觉灵敏,像警犬一样,战士巡逻它总是冲在前面担当警卫。有一次在山沟里巡逻,它冲在前面发现泥石流到来,发出警示,救了全连战士的性命。“但狼终归是有野性的,后来它爱吃生肉,半夜嚎叫,脾气变得暴躁,最后进了山就再没有回来。”小樊感叹道。

  我想,狼不祸害家畜不是因为知恩图报,而是人们不再滥杀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多了,狼有了自己的生态食物链,自然不愿去和牧人发生正面冲突。这也算是一种人与狼的和谐吧。

  (摘自《雪域阿里》,作家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