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与英语世界的互动”研讨会在京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31日06:55 王 杨

  7月29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鲁迅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与英语世界的互动”研讨会暨《人民文学》杂志英语版PATHLIGHT(《路灯》)介绍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并致辞。《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鸣、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处官员刘增阅等与会研讨。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主持。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学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窗口,日益受到国外读者的关注。中国正在朝着文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向外推介代表我们民族精神高度的文学作品、文化作品。一直以来,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情况与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情况相比极为不对等,这有历史的原因,也与缺少文化对话、沟通的平台和渠道有关。中国作家协会很重视文学的对外译介,投入很大力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的来看,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和推介还在一个摸索过程中,应该听取多方面的建议,形成规划或制度,能整体呈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风貌。

  会上,PATHLIGHT编辑总监艾瑞克、旅美华文作家陈谦、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徐明强与作家冯唐、李洱、徐则臣、阿乙等就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语翻译以及海外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中国文学对外推介,冯唐用三句话概括:时候到了;不能急;如何加快进程。他认为,在文学对外推介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对推介作品的题材要慎重选择。同时,作家自身在写作中要不断深挖人性,脚踏实地用作品说话。陈谦谈到,中文写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不高,文学推介需要时间,不能急。她还特别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认为译作与原作在气质上要相吻合。阿乙也表示,一本杂志对文学推介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现,但未来中国文学如果在世界文坛成为一股潮流,源头也许就是今天的点滴译介。艾瑞克在发言中打了一个比喻说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还很长,也并不平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后可能会发现,并不是走到了一个大舞台,而是去到了类似KTV的一个个包间,有大有小。所谓得到认可,不过是每个包间都有认识你和喜欢你的人。”

  “外国读者选择中国作家作品时与中国作家的自我期待有差距,他们更希望知道‘你怎样生活’,而不是‘你怎样思考’。中国作家既要表达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也要书写出当代人的真实生活。”李洱的话点出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面临的一个问题:作家要了解读者,但是否要迎合读者的喜好进行创作?徐则臣介绍说,拉美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非常感兴趣,他们期待能读到更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但我们同样应认真考虑文学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和艰难程度,中国文学的译介不仅要靠作家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媒体和读者的支持。

  施战军介绍说,PATHLIGHT自2011年创刊以来,已出版12期,向英语世界推荐介绍了上百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并策划了一系列主题,话题涉及未来、性别、重构历史与神话、自然文学等。PATHLIGHT的办刊宗旨不仅是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传达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还要让人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学的世界气质和对人类共同话题的观照。人民文学杂志社将致力于把PATHLIGHT打造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英语翻译和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

  据悉,在英语版的基础上,《人民文学》杂志于2014年又推出了法语版和意大利语版,反响强烈。今年还将继续推出德语版、日语版、俄语版,西班牙语版、阿拉伯语版和韩语版等也在筹备之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