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激荡“蓝盔”的足音——读士兵管泰然的“维和日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22日07:35 焦凡洪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已走过25年的历程。由于“中国蓝盔”肩负的特殊使命,他们的每一次远征依然牵动着国人和广大官兵的目光。在充满战火、充满危险的遥远国度里,这些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军人能否经受住严峻考验?如何完成维和任务?在远离祖国、环境艰苦的陌生土地上,这些年轻的干部战士是怎样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他们有着怎样的心理路程和情感历程?正是在人们的疑问和期待中,参加第二批赴马里维和的16集团军某工兵团“90后”士兵管泰然写下的100多篇日记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

  翻阅这位下士于2014年国庆节前夕长春至马里首都巴马科航班上开篇的一篇篇日记,我们看到了来自龙的故乡的一个“蓝贝雷方阵”在酷热的撒哈拉大沙漠里书写的“中国故事”,呈现的“中国精神”;我们听到了来自古老东方的一群“和平鸽”在战云密布的尼日尔河畔振翅飞翔所发出的吉祥哨音。键盘情深,它敲击的是“中国蓝盔”践行中国梦、强军梦的坚定理想信念;万里传书,它飞扬的是广大维和官兵誓做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壮志豪情。小小士兵胸怀远大目标,个人情感激荡世界风云。这些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温暖和感动,也引发了我们诸多的思考和回味。

  “和平蓝”、“中国蓝”。每一名维和军人的样子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因此,自管泰然和他的战友们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用坚实的脚步把信念和意志烙印在这片红沙漠上,他们就用良好的作风把样子和形象展现在非洲人民面前。他们做的首要一件事情是在营区升起五星红旗,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飘扬在马里上空,也飘扬在维和官兵心中的时候,26个小时长途飞行的疲劳、摄氏40多度高温的酷热、向营区开进的艰难,都一扫而光,他们感到的是自豪,充满的是力量。“在远离祖国的西非,我们每一天都在成长,都在用行动践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与忠诚”,“我们是黑夜的眼睛,只为守护那一方安宁”,“我将踏实工作,不辱使命,努力展示一名中国士兵的形象”,“让中国形象更清新夺目”。日记中这些滚烫的文字,燃烧的是中国维和官兵群体的赤诚情怀,表现的是“中国蓝盔”团队的政治品格。在思念家乡的时候,他们望一望床头悬挂的“中国结”便会精神抖擞,在工作疲惫的时候,他们看一看臂膀上佩戴的“国旗红”便会力量倍增。正是他们有着这样的国之魂、梦之灵,他们在维和行动中所展现的“东方笑容”、所树立的“中国标准”、所创造的“中国速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China China”这个单词就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澎湃成一种和平的交响。

  统一的蓝盔,不同肤色的面容。联合国派往一个国家的维和部队是由多国军队组成的,彰显其国家精神和实力的关键是该国军人在维和工作中的能力素质,也就是有没有本事完成联合国赋予的任务。管泰然所在的中国维和工兵分队,担负的是为驻在国抢修道路、建设基础设施以及为维和友军开设营地、搭建板房等工作,而这些工作是需要在应对当地反政府武装威胁和恐怖分子袭击的情况下完成的,因而,这是对每一个中国工兵智能、体能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日记使我们了解到,在每一项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中国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们都以非凡的胆识、拼搏的精神、娴熟的技术攻坚克难,取得了胜利。在昂松戈任务区,他们昼夜奋战,以三天搭建一栋“六合一”板房的战绩,使一片为维和友军建设的营房在荒漠上拔地而起,被异国维和军人誉为“神奇的中国速度”;在紧急出兵加奥机场、修复被炸毁的防御工事中,他们头戴蓝盔、身着防弹衣,把几天的工程量在一天内完成,被“联马团”官员称为“神奇的中国速度”。这“神奇”是由中国军队特有的政治建设所培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所锻造的,这“中国速度”是由官兵长期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所练就的过硬军事技术做支撑的,它展示的是中国当代军人能打仗、打胜仗的实际能力。特别是日记反映的一个“意外事件”,令我们对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肃然起敬:当维和工兵分队的领导发现一个门把手因螺丝钉没有拧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而脱落后,他立刻命令官兵把所有搭建完毕的板房再仔细检查一遍,要保证每一颗螺丝都不能松动!这位干部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别小看一个门把手,它就像我们的脊梁骨!”是啊,中国军队的钢铁脊梁不就是这样铸造的吗?“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由此透视的是,这支永远年轻的人民军队依然传承着我军的“红色血脉”,他们正把实现强军目标化作具体行动,将岗位当战位,立足本职强本领,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追求向胜利的彼岸不懈进击。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中国军队一次又一次踏上为和平服务之旅,但维护和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他们随时面临着生死的考验。自2013年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马里以来,已先后有近5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殉职。也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淬炼,显现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血性,培养着他们的战斗精神。日记中这样写到,就在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到达目的地不久,他国维和部队的营区便连续遭到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就是在安全形势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中国维和工兵分队开始了第一次野外施工作业。请看他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工作的:每一名官兵都全副武装、乘装甲运输车向任务区开进,车内如蒸笼,一不留神,那装甲铁板热得就能烫掉一块皮肉;施工场地尘土飞扬,红沙漫卷,每个人的面容都像画上“京剧脸谱”,嗓子直向外“喷火”;想喝口凉爽的水,可那矿泉水瓶子早已变成“热得快”……就是在这种严酷的境况下,他们以临危不惧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把困苦踩在脚下,将责任扛在肩头,打了漂亮一仗,赢得出国执行维和任务的“开门红”。正像日记所介绍的,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危险、更艰难的任务还在后面。他们曾多次遇到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的火箭弹和汽车炸弹就在离营区不远处炸响、子弹就在头上飞过的险情;他们曾面对当地群众的游行堵塞了营门、石块横飞的复杂局面。勇为战本是信仰的威力,舍生忘死是血性的升华。就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中国维和军人以勇敢和智慧果断处置,以有理、有礼、有节从容应对,受到“联马团”的褒奖。就是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条件下,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依然长途奔袭100公里,执行为维和友军开设营区的任务,官兵们伴着飞扬的沙尘就餐,和着轰鸣的蚊叫入眠,与炙热的高温比激情,跟呼啸的狂风争速度,从而以 40个昼夜的连续作战,取得了使一支维和部队提前20天进驻新营房的胜利,得到了维和友军的称赞。

  “和平的曙光最珍贵”,“在马里维和的日子,我们不仅抛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也时刻不忘传递友谊之花,传播‘中国温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苦不言苦,因为我们知道在为谁担当”……日记中这些随处可见的热血激扬的词句,既表现了中国维和军人英姿勃发、锐意进取的形象,又是他们高尚道德情操和多彩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群炎黄子孙,他们讲仁爱、崇正义、守诚信、尚和谐、有礼貌,所以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为当地群众修建了足球场,给学校的孩子送去了急需的文具,他们以辛勤劳作修复着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以爱心善举抚慰着非洲兄弟的创伤。这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铁血方阵,虽然环境变了,但他们军魂永铸,虽然任务变了,但他们传统不丢。你看那些共产党员,总是危险在前、吃苦在前;你看那些干部骨干,总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在危机关头干部彻夜不熄的灯光里,我们感受到一种神圣职责的光焰,在假日“趣味运动会”官兵同乐的笑声中,我们体会到一种战友情感的滋味,更有那“蓝盔讲坛”“维和书屋”所充盈的正能量,激发着他们的斗志,陶冶着他们的情操,砥砺着他们的迷彩人生。这是来自华夏大地的一支文明之师,无论天气怎样炎热,他们外出执行任务都保持严整的军容风纪,无论任务如何繁重,他们都坚持正规的一日生活制度。他们把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系进了节日营区高挂的红灯笼,他们把对和平的崇尚和热爱用足迹在大洋彼岸的这片土地上植下一片“友谊蓝”。“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他们就是这样用一言一行使中国维和军人出彩,赢得了马里政府和人民的“点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