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中坚韧的诗歌阳光——2014年的河北诗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7日16:03 郁葱

  2014年河北诗歌的重大收获是大解的诗集《个人史》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大解的诗有一种坚砺的壮阔感,他的作品大气、厚重,除了鲜明的个性特色,还有寓言的质地。他的诗内涵丰富,而诗意的纯熟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了这个年龄应该有的色泽。大解是河北省的一位成熟的中年诗人,他的作品稳健、从容、深刻,诗句是多年经历的积淀,在抒情的语词中加入叙事的成分,并由此展开更大的空间和艺术张力,这是大解诗歌的特点之一。这类作品具有持久性,它不是那种应时的即兴的东西,也未必在发表当时产生瞬间的影响,但这些诗可以留下来,让人们读下去。说起来简单,但这体现的是一种专业水准,是一个优秀诗人应该具有的特征。

  2014年10月31日,河北师大教授、著名评论家陈超先生突然离世,这对于我,对于和他有着深厚情感的诗友们,都震动很大。他去世的一个月前我们见过面,看他很消瘦,脸色也不好,就问他身体状况,他说,还是失眠,有的时候总觉得烦躁。我对他说:“把自己彻底放松和松弛下来。尽量放大心中的好,别把内心的沉重无限地放大,许多人心理上都有各种问题,我也有,慢慢就好了。”翻看信箱和手机短信,陈超和我最后的通话是10月10日下午,谈到了即将召开的“冲浪诗社30周年座谈会”,他说:“我会去做一个发言。”无论如何没想到,陈超就这么匆匆走了。

  我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陈超性格也内向,也不爱多说话。2005年的时候,我们同时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一同去深圳参加颁奖典礼,在京广线上的那个初夏之夜,陈超的话多了起来,我们就那么聊了一路。我现在后悔,要是把我们平时说的那些记录下来,比理论文章耐看的多。他的著作《热爱,是的》《打开诗的漂流瓶》等在诗坛具有广泛影响。“好好生活,好好爱。”这是汶川地震那年我说过的一句话,当时印在了《人民文学》的封底。我想,无论对于诗人还是其他人,生活总是第一位的。对朋友们说:也许以后,不再激情,不再丰饶,不再浅薄或者深刻,甚至不再写作,但是,尽我们所能,好好生活。经河北省作协、陈超先生的诗友以及他的老师、学生的反复商议,我们发出了为他的遗属捐款的倡议,收到的第一笔捐款是一位企业家的两万元,之后陆续收到各地朋友们的捐款。我知道,这些捐款与“款”字无关,它源于我们真挚的情分。

  温建军(见君)和宋峻梁分别凭借诗集《莫名之妙》《向内打开的窗子》获得了2014年度“第四届河北诗人奖”。见君是具有较强个人面目的诗人,通过寓言化的意象、繁密的象征、带有隐秘感和金属质的情感抒写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提供深刻而可靠的图谱。他用一种超现实的“不像”逼近现实,通过隐喻完成诗人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完成诗人的情感宣泄。从《隐秘之罪》到《无望之望》再到《莫名之妙》,诗人由撕裂、尖锐渐趋温和与宽容,但不变的是他对自我“精神求真”的坚持,不变的是他对诗艺高度的不懈求索。他的诗是低处的诉说,使一种上升的、明确的力量得以聚集。

  宋峻梁的诗集《向内打开的窗子》,延续着稳定有节制的写作。他强调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以作品处理着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并指出这种关系的紧张。有时候作品的松弛仿佛在拉长着日常,有时候作品的紧凑让人呼吸急促。他写“我的心脏在衰败”:“我想努力的掏出爱/每一次它都尖叫着喊停止。”体现了作者在处理刻画内心素材时一如既往的准确,善于抓住最为敏感的部分。他的作品追求朴素、自然,并力图通过内心与世界的交流,表现现实的荒谬与无奈,体现个我的存在。宋峻梁的诗歌时而散漫松弛,有时给人刺痛,有时让人迷茫,他更在意自我内心的感受,在意怎样准确地表达自己,因此在节奏的把握和意象的运用上有一点任性的随意。他的诗传递的是真相,而不是被遮蔽的事实;是痛楚,而不是被包裹缠绕的或麻醉的伤口。

  孟醒石在《诗选刊》发表作品时才24岁,是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小伙子,后来多次参加省作协的“端阳诗会”与“河北青年诗会”,《诗选刊》连续推荐他的诗作,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与大多数“70后”一样,他从农村走出来,大学毕业后租住城乡结合部,对高楼大厦难以亲近。这种边缘人的状态贯穿他的青春,留下了深刻烙印,教给他如何去爱如何去恨。他出于本能写了不少“蚯蚓”“树荫”“两栖”等此类题材的诗,记下成长中的种种不堪,获得了一些诗歌奖项。当记者以后,人间冷暖每天在面前上演,使他更深切体验时代的痛感,出现一种无语的状态。至2014年中期,孟醒石积累了不少佳作,“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交织成一曲成长的慷慨悲歌。孟醒石参加了《诗刊》举办的第三十届青春诗会,出版了诗集《诗无极》。

  红莲也是石家庄诗人,她的诗集《平衡艺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4卷。和很多河北的青年诗人一样,她是那种不张扬不做作不哗众取宠的写作者,这是一种内在品质。还是那句话,做人要克制,写诗要张扬。红莲的诗这几年成熟了,《平衡艺术》收录了诗人161首诗歌。红莲的诗往往从身边的人和事着手,写普通人的思想和情感,真实可触。她的语言表述简洁、干净、朴实、练达,却有能触动读者内心、于同感处见不同的效果。其中的诗歌《绾》《平衡艺术》《真想》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东篱将诗歌创作的眼光更多地投向唐山本土,系统考量自身的创作,唐山这一“家园”主题或“地域性”创作特征更加明显。延续2013年的创作,他走访了唐山诸多名胜古迹,先后围绕“家园”母题创作了《徒步唐旭铁路》等作品。这种实地体验加深入思考式写法,着眼于唐山厚重的历史遗存,尊崇内心和现场感悟,朴素自然的创作风格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保持了高水准。2014年,他经历了母亲的离世,沉痛哀思之余,以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倾心创作出组诗《我终究成了孤儿》,缅怀亲人,叩问生命,感人泪下,并以此获得第四届“红高粱”诗歌奖,《东篱的诗》(组诗)获得第十届滇池文学奖。

  唐小米给自己的写作以更大的难度,尝试新写法的可能,诗人的文本意识和自省态度使她对诗歌创作给予了更高检视与期望。她的创作于俗常事物中攫取诗意,想象丰富,视角独特,简单、锐利,表达准确,生活化中透出讥诮和敏捷。2014年,她创作了以《亮马河的石头》《一头牛在旷野中吃草》为代表的高质量的作品,更加注重诗意的深度挖掘,其组诗《百合盛开》在《诗刊》重点栏目“每月诗星”推出,并有佳作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张非的诗依旧开阔,叙述清新,抒情浑厚。他的创作很好地打开了想象与情感通向诗歌的门径。新创作的组诗“园中随记”清新、沉静,不见“世俗的规约”,只见“雨水的爱意”。张非对情感的处置与把握得当,诗句间情感弥漫但不俗烂,他始终在控制情感的走向和浓度,展现出客观、沉静的一面,让你感到非情感而只有气息在弥漫。

  郑茂明的诗沉静内敛,沉稳扎实,创作介入现实,以思考见长,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形态,崇尚诗歌的担当。他的创作日渐成熟稳定,同时也在不断检视和矫正创作的方向,不断尝试新的写法。有组诗《落花有声》等见于《诗刊》等刊,再次入围《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

  今年的河北青年诗会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人,雨倾城是其中的一位,之前写散文诗,继而对新诗有着特别的热爱。《康巴诺尔》是一首短诗,只有十行,但依然摇曳着掩藏不住的风情。开头直接进入了诗的内核,没有繁枝缛节,干脆,果断,不粘连不拖沓。如果这是她散文诗中的一个小节,那么必是最精彩的部分,而独立成诗,亦丰盛饱满。

  张家口是我一想起就动感情的地方。我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留下了初恋,也留下了自己发表的第一首诗作。记得1974年12月,我随新兵部队在石家庄登上火车,去的地方叫张家口。在张家口的那些年,对我坚忍、刚硬、倔强、执着的性格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样的经历,我不能不格外注视张家口。今年诗人风涛主编了《张家口诗群》并且正式出版,这在张家口诗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谈到张家口的诗人,我便想起了风涛、温国、周贵亮、天岚等等优秀诗人。我喜欢把他们与那片高阔的地貌联系在一起:朴实、大气、内敛、豪放,仿佛每一株春草都有他们的影子,每一块岩石都是他们的印证。2008年夏天,首届河北青年诗会在宣化召开,我结识了诗人周贵亮,周贵亮的诗粗粝浑厚,意境深远,这可能与他早年的生活有关。如他的诗句:“岁月的刀锋/刻下张家口堡/这一方青色的印章/风雨六百年/让城池落满红泥/而今,我站在太平山上/阅读沧桑的篆字/努力寻找堡子里/曾经发生过的剧情/我看见一位商人/正从明朝走来”——《张家口堡》。在张家口的诗人中,韩仰煕显示着一种丰饶:他的诗歌气宇轩昂,又有小清新。他沉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天赋叠加在一起,使得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风格的诗歌。他写日常生活,简单,有趣,提示给我们一种生活态度:生活就如一壶白开水,加一点作料,就有滋有味。风涛在张家口诗人群里是一个个例,他像一粒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心和诗歌就落地生花。我曾经为他的诗集《桑干河》作序,其中我写道:“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只可感受,不可阐释。也许只有诗人才知道自己作品的真正内涵,评论者对作品的感知由于经历、学识、情感等因素的差异,理解力一定会受到制约。这也许偏颇,但这正是我很少为某位诗人写诗歌评论或者作序的原因。这部诗集的书名是《桑干河》,这个名字博大、宽宏,给了我震撼。再一点是风涛的作品本身带给我对诗歌许多全新的理解和感受,扩大、延展了我对诗歌的认知。”风涛的诗风大气、扎实、朴素、深刻,他从学生时代写诗到今天的人到中年,深邃、可靠的质地与成色逐渐显露出来。张家口还有一份创办时间很早的民间诗刊《守望》,聚集了一大批张家口青年诗人。

  2014年,河北诗人韩文戈出版了他的年编诗选《沙漏》,青年诗人北野、李寒、胡茗茗、王琦、李洁夫、清梦无痕、施施然、梧桐雨梦、晨阳、冰凌花、一束星光、赐馨媛、幽燕、宁延达、石英杰、桫椤、李桐等快速成长,创作日渐成熟,作品见于各刊物。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显示了河北青年诗人的创作实力。

  河北诗人群体是一个成熟的、青黄相接的群体,相信他们在今后的时日里,会给河北文学带来持续的辉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