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澳门基金会联合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出版的一套22本“澳门文学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首发,是澳门基金会继1999年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合作在内地出版的首套20册“澳门文学丛书”后的又一次重大尝试,也是自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文学、澳门作家在内地再次集体亮相,是澳门文学真正走出澳门的里程碑式的标志。“丛书”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四大体裁,涵盖澳门老中青三代作家,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作者是“80后”,展现出澳门作家日益广阔的文学视野和多元化的创作功力。
令人欣喜的是,这项意义深远的出版合作项目并未就此止步,作家出版社以高效、优质的风格在今年又推出了第二批共21本的“澳门文学丛书”,依然是资深作家携手新进作家,展现澳门作家在物欲喧嚣中静心观照社会人生的人文情怀。“丛书”的出版,以及这些作者和作品,都是澳门文化的宝贵资源,可谓弥足珍贵。
20年前,澳门基金会开始分别和《澳门日报》和澳门笔会合作举办“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和“澳门文学奖”活动,旨在推动阅读和鼓励创作,建立和壮大澳门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并希望以此为平台,使之形成一个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的有效的运作网络。今天,我们可以欣慰地说,这两项活动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读者和作者参与,为澳门文学培养了一批生力军,而且促使一批又一批佳作问世。在内地再度出版“澳门文学丛书”,实际上是上述两项工作的接力和延伸。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都需要时日积累,“丛书”的出版,是从文学创作方面对澳门文化的一次充实,也是对其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的一次检阅。
澳门有400多年开埠的历史,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需要文学工作者去挖掘深耕。回归祖国后的澳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也对澳门文学界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门文学要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还有赖于澳门作家们的不懈努力。文学是一方绿洲,是人类的心灵驿站;文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座生命坐标、找到一个精神家园,追寻人的终极关怀。而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积累,更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投资、培育和推动,这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关心、重视、支持和共同努力。系列出版的“澳门文学丛书”,被誉为澳门文学新隆起的一块高地,其厚重的文化蕴涵丰富了澳门文化资源,昭示着小城文学的春天正扑面而来。感谢作家出版社、中华文学基金会同仁的支持,感谢澳门新老作家们的努力。随着澳门在国内、国际上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随着澳门本土文学队伍的不断壮大,随着“澳门文学丛书”的逐步扩容,我们相信澳门文学必将更加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