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书局联合主持召开杨义《论语还原》新书发布会,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积极评议《论语还原》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学术创新,以及杨义由还原研究展开的学术视域。
跨界研究的学术示范
陆建德说,杨义的跨界研究,对相关的学科带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现代学术研究工作的发展。包括杨义《论语还原》在内的诸子还原研究,发扬光大了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提出了大量关于先秦文学、先秦思想以及诸子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问题,为推动先秦文献、文学、文化,以及诸子学研究提供了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李昕说,杨义的学术跨界,从现代到古代,从文学入史学,从史学入经学,从经学入诸子,打通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中国叙事学和汉文诗学,汉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古代文学、诸子学和经学等学科领域,其广博贯通的学术成果蔚为大观。王长华说,杨义的还原研究启动了史源学、编年学、考据学、文献学等,实行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用传统方法助力还原过程,细读诸子生命,缀合诸子思想,分析诸子文化,对各个问题做出过程性辨析,推求原委,排除疑似,去伪存真,求证出一个个有机的生命真体。还原的方法是通观总体和综合的方法,目的是回到历史的现场。如考订孔子适周问礼时,对纷繁驳杂的材料,通过综合的方法发现深埋在生命里的联系,通过编年学的定位,天文学的信息,确定了老子和孔子会面的确切时间是鲁昭公三十一年(511),廓清了纷纭千年的争议。
还原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建立
李昕说,《论语还原》等诸子还原系列,从家族、地理、诸子游历、年代沿革、编辑版本学五个脉络入手,通过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完整复原文本的生成过程,排列生成过程中的人物谱系,以及人物谱系背后的人情关系和精神状态。这种研究方式,融合了新的文艺理论思想,发展了传统考据学的方法。徐正英认为,他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研究中的碎片缀合法,以及内证高于外证的学术原则。如关于《论语》编订时间、子贡问政,孔子适周问礼时间的论证,都是在缀合零散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细读和逻辑推理得出了大体可信的结论。
张剑认为,以史解经、以礼解经、以生命解经、碎片缀合法、文化地层叠压法、文本生命分析法等还原方式,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缀合多种材料碎片和历史线索,试图返回《论语》文化地图的历史现场、内在脉络及生命细节,带来了有冲击力的发现。刘宁认为,“以生命解经”的还原方式,辅之缀学、叠学、整学的研究方法,从生命体验、心理性格、历史情境等多种角度,走进古人的生命世界,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构成了本书重要的研究特色。马银琴说,还原《论语》文本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建立起了一种既渊深又刚健的学术风格,表达出立足于汉民族文化根基来理解和解读文化遗产的学术立场。“以生命解经”研究方法,是对系列诸子还原研究中强调“以迹求心”、“情理还原”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地层叠压”说推翻了“层累说”所带来的“群书多伪”的旧说,对于廓清疑古思潮的影响,推动先秦两汉文化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研究史上的破冰之旅
《论语还原》在研究内容上,突破陈说,新见迭出,完成了《论语》研究史上一次破冰之旅。罗华彤列举了出版社官网推荐此书的理由:本书以文本内证和文献细读相结合的方式,解开《论语》之称为《论语》之谜,从其称谓用语和篇章安排中解读《论语》的编纂程序和发凡起例;第一次提出《论语》于春秋战国之际50年间的三次编纂。对《孝经》、大小戴《礼记》成篇之著作权和编年学的研究,梳理七十子之学与孔学之关系及其同源异流的文化姿态。对孔府之学进行“文化地层叠压”研究,揭示源于孔府档案的《孔丛子》《孔子家语》所维护的孔学原本性、包容性和叠加型的基本特征。徐建委说,把自己当做诸子时代在场的他者,以现场的方式,还原时代的人物、文献、思想和学术。在内容上,对曽门的考证、仲弓地位的呈现、篇章政治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创获。以皴染的方法重现论语编纂和孔门的生命历程,对先秦文史诸子研究具有范式意义。
杨义跨界研究的学术风格,诸子还原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古典学、现代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对现代学者在跨越学科边界,汇通中国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经学、史学、诸子学研究领域具有示范意义。对古今经典文化命脉追根溯源的学术追求,也更多地赋予了现代学术研究任重道远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