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追梦》得失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6月24日07:31 宋生贵

  《追梦》最可取之处,是在题材方面。这是一部反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知道,当代文学中表现学校生活的作品不鲜见,但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反映当前中学教育面貌与教育改革的却很少;而且我们同样知道,当下中国的中学教育无论是其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还是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确实问题多多,特别值得关注与思考。长篇小说《追梦》直面当前中学教育现状及问题,展现追求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的新图景,生活感很强。当然,对于这样的题材,真正写好则是有难度的。

  《追梦》以主人公陆景春在一线从事教学与教育管理的经历为主线,精心设计了他在三中任职时所经历的择校热、参加校长培训班、两基达标、校舍改造、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积极参与二中转制、第十八小学公投民办的尝试,以及就任教育局长后全面推行本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等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陆景春、沈时发、郝二奴、常校长、邢志标、康老板、王翠香、汪喜生等一大批鲜活人物的典型性格。情节生动、形象、活泼、曲折、细腻,仔细品味,令人深深回味。

  尽管如此,若按照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标准看,感觉其依然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一,该作品现实感很强,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是文学性较弱。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太生活化,读后有如现实生活情景实录。其二,从小说的题材方面看,作为一部反映当前中学教育及办学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应该有更开阔的背景,触及更多的社会层面,以使作品形成立体式结构。其三,小说《追梦》在情节安排方面存在单线条推演、基本节奏平铺直叙、过多依靠人物之间的对话与作者的陈述性叙说来“讲事”等问题。其四,作品在时空调度方面显得太满,太实,而且比较单调,一方面,缺乏穿插错落,峰回路转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缺乏艺术中应有的“活眼”及虚灵感。

  另外,大概因作者对作品所选取的题材太熟悉了,其中有的是自己亲见亲闻、甚至是曾经亲历亲为,所以在写作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其中,而未能适时地抽身而出,以形成一定距离感而审视之。这很有可能是其在小说架构上形成单调与平实的一个原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