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学艺术史留下来、传下去
——读《光辉岁月·海南文学艺术大事记》有感
考察一个地方文联的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地方文联对当地的、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发展的历史是否了然清楚、是否做过梳理,是否能够自觉地从本省文艺发展的历史当中总结经验教训,也就是说,能不能真正地做到站在今天,为了明天,去反思昨天。
《光辉岁月·海南文学艺术大事记(1950-2013)》这本书,站在今天对过去63年海南文艺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显然是为了昭示海南文艺发展的独特道路而编写的,这是海南文联认真学习、践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一次成功的实践。因为习总书记讲话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第一个就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讲清楚自己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都应该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的指示精神,每个地方文联都应该讲清楚本地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省情,要本着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本省、本地区文学艺术的传统和文化积淀,在什么位置发生着什么作用,同时要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自信本地区的人们在自己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当中作出的独创性的贡献,必须深信它具有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地区的文联对自己地区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传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有什么文化积淀也不清楚,那么很难走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这也是检验我们是否认真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问题。
海南省文联较全面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文学艺术发展历史的这样一本具有文献性、学术性、工具书价值的图书。这本书中记录了文艺家深入生活的许多实例。如当年成荫、谢晋、白沉都在海南导演过电影,留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这些电影有《红色娘子军》《南岛风云》等等,这些影片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电影经验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去深思。文艺工作需要走基层。当年为了拍摄出反映红色娘子军精神的电影,谢晋带着他的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到红色娘子军的故乡、革命根据地体验生活,所以这本书,对海南现时、对全国各地文联工作也是一种范式。
做好这件事,要有哲学精神指引,要有历史的启迪,更要有文学力量的推动。海南文联认真做了这件事,文字形式精练,而且有些地方很让我感动,比如记录的”文革”时期的一些事情、一些作品,有的事情今天看来应该反思的,有些事情究竟应该怎样去评价?回避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编者把它客观地记载下来,真实反映出来了,就算是今天我们看不清楚,以后还可以提供给后人研究,为后来者认真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全面地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真实地记载具有工具和索引的性质,顺着它的索引可以找到更丰富的材料来说明这个问题。对像这样历史的处理,直面真实是最好的方式,这是对历史负责。任何回避的态度、任何避重就轻的态度,任何文过饰非的态度,都是不对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可喜之处。
我搞过大事记,深知其中的艰辛。这本书梳理出来了,为未来研究撰写海南文学艺术当代史奠基了很好的基础。本书主要是记史,就是真实地记述海南文学艺术发展史上63年间的重要史实,当然也不是全部记史,有些记史当中已经有评述。这本书编撰体现了哲学精神,今天再回头看海南文学艺术史上一些事情的时候,应该要排除过去那种走极端的单向思维,客观地把握两端,掌握历史的总体风貌,兼有整合,全面辩证的来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比如究竟怎样看待“红色娘子军”,本书采取的态度是对的,它是海南人民创造提供的文化素材、中华民族创造的一个红色经典。从电影到芭蕾舞剧,是历经了半个世纪时间考验的,也经历了几代演员精彩演绎。现在人文历史学家研究红色娘子军精神,一致认为决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创作的历史精神。这本书的编者对红色娘子军充满了文化自信,是以海南人的自豪来记载、书写这段光辉历史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哪些东西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呢?要高扬地方文化的旗帜,靠这个优势来实现创作生产力的最佳组合,走向全国、乃至于走向世界。当年红色娘子军就是这样走向全国的。海南有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为电影《红色娘子军》,全国人民知道了海南岛,最重要的是知道了红色娘子军。海南琼崖革命创造了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奇迹,它创造的历史经验、文化精神、革命精神,都是需要好好挖掘的,把这些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地合理地优化地配置下来,让它产生积极的艺术效应,发挥出文学艺术力量的推动作用。
这本书呈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历史眼光,即以一种开阔的历史眼光,真实、全面地挖掘史料,这本书注意到了全国文艺对海南的影响,注意到了如何处理一些外来舞台剧目对海南的影响及应用问题,注意到了全国知名的文艺大家对海南的影响,记载的众多的涉足海南这片土地留下的足迹、留下的众多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注意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文艺界领导人关心海南岛文艺事业。这本书还以一种开阔的历史眼光,真实、全面地挖掘史料。海南解放后众多文艺大家都来海南体验生活采风创作,吴冠中、黄胄、李可染都在海南留下体验生活采风创作的足迹、留下优秀作品。为什么都来这里呢?因为都对海南有感情,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观有其独特性,再揉进大艺术家的人文精神之后,就交融出一种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精神。
书里各个文艺家协会,包括后来成立的文艺评论家协会,都融进去了。各个协会有各个协会的历史,要把各协会的历史加以比较分析,既要体现它们的个性,又要寻求它们的共性,所以这本书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在中华民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上具有宝贵的启示,看一个地方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怎么交融的,怎么在个体的、本体的文化背景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没有这样的一本书,也许你真的看不出来。所以,这本书的一个意义还体现在打通各艺术门类的通道,寻求指导各个艺术门类的普遍规律,这是非常艰巨的事情,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建议,省文联不仅要记史,还要建史,真正进入到有史有论,可以在此书基础上认真的写出有历史精神、有文化品位、有学术价值的海南文学艺术当代史,这样就形成了系列产品,更多的为了民族的文化建设、为海南的当代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而不是做那些过眼烟云的假政绩,弄了很多,闹了一通,结果什么都没有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