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架构与宏大叙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7日07:17 张胜友

  作为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文学顾问,我参与了前期的文学脚本研讨、后期的看片内容调整,以及解说词的修改、加工和文字润色。整部片子从构思酝酿到正式播映前后历时近3年,其间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个中甘苦凝聚了主创团队所有人的心血与智慧,现在可以说收获了预期的成功。我既为旁观者又曾适度介入,目睹这一路走来感触良多。这里我就主题升华、艺术表达这两个层面谈谈个人的粗浅感受。

  最早的片名叫《劳动的力量》。缘起于黄坤明同志主政杭州时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反思,专门邀约央视财经频道编导陈响园商议,希望拍摄一部片子重新认知“劳动与财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等关系。最早由兰州大学的学者、教授投入脚本写作,架构不可谓不宏大、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缜密:从猴变人的进化到人类文明史的变迁,中外古今、上下求索,阐述“劳动,古老而永恒的主题”,显然偏向于学术性的探讨,具有较高的科教片价值,但疏于关照当下的社会世象。

  黄坤明同志调京工作后,在谋划、指导拍摄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的间隙,明确指出“劳动片”应直接介入社会现实,也就是在民族复兴、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提炼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主旨。几经论证,六易其稿,反复争辩、磨合,最终确定围绕“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彰显国魂”等六大板块,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凸现“劳动铸就中国梦”这一鲜明主题,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显然,最终确定《劳动铸就中国梦》新片名,表明至此已完成主题的升华,也是这部政论片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确立了好的主题,还需要有好的艺术表达。纪实风格好还是政论风格好?是此类专题片近些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劳动铸就中国梦”所承载的主题无疑是厚重而深邃的,不站在一定的历史和思想高位,无以达成片子创作的既定目标;但政论色彩太重太浓,又往往流于空泛甚至说教。反之,以纪实手法娓娓道来、讲述一个个劳动者鲜活的故事,肯定生动、有趣、感人,但要防止拍成单纯的劳动模范人物传记片,难于托起宏大的主题。纪实与政论,能不能互为补拙相得益彰呢?就像一棵大树要长成枝繁叶茂、挂满果实才气象丰盈。现在广大观众所看到的六集政论片,声音、画面、影像、文词,互为映照融会贯通,汇聚成一股或宏阔壮美、或温婉动情的气势,既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英模业绩或英模群像,展现劳动场景和劳动细节,又让观众在电视艺术氛围的欣赏中,感受到了劳工神圣、劳动光荣、实干兴邦的精神洗礼。

  我以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劳动铸就中国梦》堪称《百年潮·中国梦》的姐妹篇。《百年潮·中国梦》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与世界,这样的纵横坐标系来认知中国梦,更多的是大江大海般的宏大叙事;而《劳动铸就中国梦》则更多地“沉下”,走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80后”、“90后”等普通劳动者中,通过人物故事来展现不同时期的劳动力量,夹叙夹议,细腻入微又大气磅礴,传递出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劳动情怀,葆有一种生活温度、理论维度和思想高度。

  辛勤的劳动必将收获丰硕的成果。六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在央视播出后,广获观众的追捧、也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说明其艺术探索是难能可贵的,十分可喜可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