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之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5日07:14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记得儿时曾亲历过一位农夫的死亡。他从一棵树上摔下来,奄奄一息。农夫仅仅要求在家里度过最后的时间,毫无疑问,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愿望。他将女儿们叫进卧室,和她们每一个都说了几分钟。尽管疼痛难忍,他仍然平静地安排着自己的后事。他交代道,除非他的妻子逝世,所有财产与土地都不可分割。他让朋友们再来看看自己,并与他们道别。虽然我那时还小,但他也没有让我或者我的兄弟姐妹们回避。我们都被允许参与这个家庭的准备工作,与他们同悲共哀。当他真正过世后,遗体就停放在屋里,在他自己一手搭建的、深爱的家中,在这片他居住过、热爱过的土地上,他被鲜花环绕,周围聚满了友人与乡邻,他们都来见他最后一面。

  为何我要描述这些“老式”的习俗呢?因为我觉得它们折射出人对死亡的接纳,让临终病人得到安慰,帮助其家人接受挚爱终将离开的现实。如果病人被允许在爱意满满的家中走完生命的全程,他就无需做出过多的调整,以适应其他环境。

  许多患过重病、需要休息、渴望安慰的人,大概都有过躺在担架上,忍受着救护车发出呜呜的噪声,以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医院的不适感。其实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在层层被单和毯子下,病人的内心感受。现在最好停下那些所谓善意的、有效的、东奔西走的行为,尝试去握住病人的手,微笑着聆听他的疑惑。

  有人会问:我们是变得越来越缺乏人性,还是越来越富有人文关怀?尽管本书无意作出判断,可无论答案是什么,显而易见,如今病人们遭受的折磨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时代更迭,而病人的需要从未改变,改变的不过是满足需要的能力。

  (《下一站,天堂》,[美国]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著,易菲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