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念战争,缅怀生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5月20日07:12 孟宪华 姜 凤

  2015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安东尼·杜尔《所有看不见的光》:

  回念战争,缅怀生命

安东尼·杜尔安东尼·杜尔
《所有看不见的光》英文版《所有看不见的光》英文版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战争史。战争作为特殊的社会题材,普遍反映于文学作品当中,战争与文学的联姻造就了战争文学,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基壤,就结出了无数丰盈瑰丽的文学果实,《所有看不见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便是其一。

  作者安东尼·杜尔(Anthony Doerr,1973—)为美国小说家,在当代美国文坛备受赞誉,曾获欧·亨利奖、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作品也曾多次被收入最佳美国短篇小说集。《所有看不见的光》是杜尔的第五部作品,耗时10年才完成,可谓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不仅提高了杜尔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所有看不见的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着重描写法国和德国两位少年战时的人生历程。玛丽-罗拉·勒布朗是一位法国盲眼女孩,与父亲一起生活在巴黎,通过父亲为她所做的社区模型来辨别道路,基本可以像健全人一样游刃有余地生活。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十分喜欢阅读,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维尔纳·普芬尼希是一位德国孤儿,和妹妹一起在福利院里长大,对收音机等仪器设备的构造和修理有过人天赋,正是这一过人之处,使他摆脱了做煤矿工人的命运。1934年到1945年间,本该是玛丽-罗拉和维尔纳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轨迹却被战争无情地改变了。巴黎沦陷后,玛丽-罗拉和父亲只得投靠于隐居在圣马洛的叔祖父,父亲被捕后她加入了法国抵抗军,以自己瘦削的肩膀与纳粹分子对抗。而维尔纳则被征召入伍,成为希特勒青年团的一员,亲眼目睹了纳粹的种种暴行,对战争的无奈和憎恶始终弥漫在他心头。后来由于前线急需无线电应用技术人才,他又参与到了诺曼底登陆之战中,在圣马洛与玛丽-罗拉相遇、相爱,并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历史、战争、命运、人性与爱情种种因素的机缘巧合,塑造了两位主人公普通但不平凡的一生。在他们的生命中,恐怖与希望并存、侵占与抵抗并置、毁灭与创造共生……透过两位主人公不断成熟的内心视角及其人生主线,杜尔意在审视饱受战争摧残的社会和个体,揭露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命运带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人们的生活和家园,人们失去至亲,对和平的向往被践踏……凡是生命中经历过大战的人,不论残害程度严重与否,这一生都会被打上战争烙印。直至小说结尾,读者获知玛丽-罗拉活过了世纪之交,至今健在,她回忆往昔时的心情,不禁让人想起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幸存下来的露丝,她们在白发苍苍之际回忆曾经的情怀是一致的:生命中所发生故事的印痕无论历经多久,永远都在。从这个角度来说,故事里所有的人,还有故事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都永远无法摆脱战争的阴霾和影响。可怕的战争带走了太多的东西,所幸并没有带走所有的东西,希望就是其一。叔祖父家的女管家至死都在跟玛丽-罗拉强调:“你永远不要停止信任,信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你爸爸会回来的”。战争同样无法带走人性之善,小说中主要人物,不管是玛丽-罗拉、她的父亲、她的叔祖父、博物馆的博士,还是维尔纳、维尔纳的妹妹、维尔纳的朋友弗雷德里克等等都是心地善良的人,战争的残酷没有吞噬他们的人性,不论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他们在善良的标尺上同高。除了希望和善良,战争也无法磨灭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全文用80%的铺垫来成就最后20%的相遇——维尔纳和玛丽-罗拉的相遇是如此的平静,却又惊心动魄,绵密飘渺的淡淡情愫,确是爱到深处不后悔的真情,维尔纳舍身救了玛丽-罗拉三次,而他的死则必然成为读者心中的遗憾。战争的硝烟再浓烈,也遮挡不住爱情之花的绽放。

  从形式上看,该书最为出彩的就是作者在篇章结构上的安排。小说共有14章,每章虽没有冠以题目,但标注出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小说情节并非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简单排列而成,而是作者有意打乱叙述顺序,把1934年到1945年的各个时间段巧妙地穿插其中,使得本书的阅读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在每一章中,作者又分出若干个小章节,并配有标题。这些小章节篇幅短小简练,长不超过十页,短则半页有余。从叙事角度来看,这是杜尔第一次在创作中采用严格的二元叙述结构,即“AB-AB-AB”的双叙述者手法,极其灵活地在两位主人公之间交替变换,构成螺旋上升的双叙述线索,直到两位主人公相遇为止。杜尔表示,他这样布局的目的是让读者在高度凝练、绵密晓畅的行文中有一个停顿的空隙。写写这个人,然后闲置几页不去管他,继而转向另一个人,这样既让读者有一个舒缓想象的空间,又迫不及待想往下继续跟进。至于大的时间框架安排,由于大部分读者对于二战的历史都比较了解,所以杜尔干脆先把人们已知的战争进程提上前来,从1944年开始写起,然后再转到1934年去描述两位主人公的童年故事,以此为例,时间的穿插旨在将两位主人公在纳粹围城之前的故事,和战争真正打响之后两人的命运同时推向高潮。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有一种两方线索汇聚一起终于拧成一股绳的快感,同时,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战争的发展历程也有一个全新的阅读感受。

  从内容上看,全书洋洋洒洒500多页,作者行文思路严谨,时间杂乱而脉络不乱,人物多而不杂,惊人的细节描写与华丽的比喻修辞足以彰显作者功力之深厚,文中涉及科技、机械、钻石、动植物领域之广泛足以彰显作者知识的广博。逻辑方面,杜尔善于运用合理的伏笔和适当的悬念来控制故事发展的节奏,两位主人公的故事一直交替并行,给人一种平行空间的真实感觉,格外引人入胜。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也同样拿捏得当,既有大段的细节描写,也有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在玛丽-罗拉刚到达圣马洛时,文中一处对天气的描写如下:“你可以透过你的指尖感受这里的气候”。短小一句,却是写得柔、细、妙、美。他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准,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异常生动,画面感超强。有一处写到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用了“spiral”(盘旋)一词,读来仿佛亲眼看见音符从收音机中飘出来,在屋内盘旋飞舞,耳闻美妙的声音流淌进耳畔,整个画面本是普通平凡,在杜尔笔下却是活泼的、灵动的,读者能跟他的文字对话,跟他的思维碰撞。

  小说的题目“所有看不见的光”,指的是什么呢?是玛丽-罗拉生活的黑暗世界,是战争阴霾笼罩之下的暗无天日,还是战争破灭了人们的梦想,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亦或是收音机发出的电磁波谱?还是二战中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想,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读者自己走进杜尔的字里行间,用心去对话,用情去感受。

  战争、爱情和死亡是文学史上,也是人类艺术史上永恒不变的三大主题,大概是因为这三者都会将无法掌控的命运状态和人生结局强行植入个体的生命,且无法内化,无法逃离,永恒存在,《所有看不见的光》将这三者做了很好的结合与诠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书不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逝去的生命进行了缅怀,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了贺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