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强军打仗 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巨大威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9日07:05 张明仓

  强调“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强军的重要思想。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根本着眼就是适应强军打仗需求,充分发挥强军文化铸魂育人等重要功能。

  文以载道:以科学理论武装官兵

  “文以载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在《解蔽》《正名》等篇中,提出“文以明道”。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进而提出“文以载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立于时代精神之巅,用理性之箭射穿所处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表层之雾,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成为无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使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应对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掀起研讨马克思的《资本论》、反思资本主义的热潮。就连一度鼓吹“历史终结”的福山也作了自我检讨,在关于“政治秩序”的新作中承认,历史的复杂性超乎他的想象。同时,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一问世,就持续在欧美国家畅销。他在该书中文版序言的结尾提出:“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中国会从诸多矛盾之中找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决定性道路,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历史自会开创新的道路,往往就在最出人意料之外。”一个个“中国故事”和“中国奇迹”,既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失败;也有力地宣告,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完全破产。

  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充分发挥文以载道功能,教育引导官兵掌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70多年前,面对日寇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历史重任,并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使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理论上迅速成熟。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一篇政治报告中强调:“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我党我军有一大批真正掌握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方略的同志,就会大大地加快我们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进程。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打造强军文化、推进“文以载道”,必须注重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官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难免有一些人不能看清问题、辨清方向,一些意志薄弱者、投机者、骑墙者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困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产生疑问,对《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两个必然”结论产生迷茫。有人错误地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失败、混同于资本主义的胜利,把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挫折混淆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终结”,在政治上陷入迷途。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把“信仰缺失,精神迷茫”摆在十大问题之首,指出一些同志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虚无缥缈”,“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宗教”。从深层次上反思,造成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在世界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中失去了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中丧失信心。帮助广大官兵澄清是非、拨云见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是文以载道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打造强军文化、推进“文以载道”,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重要指示,把持续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或多或少存在重“流”轻“源”、重“术”轻“道”的倾向,有的部队理论学习习惯于采用听讲座、看辅导材料这种“快餐式”方法,部分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简单化概念化碎片化。一些理论工作者本身理论功底不够,难以在重大理论问题上掌控话语权。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推进文以载道,就是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成果,真正领悟经典作家宽广的战略视野、求实的思维品格、深邃的哲学智慧,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是教育引导全军官兵特别是领导干部原原本本学好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切实跟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步伐,把治国理政、强军兴军方略领会好贯彻好,使之成为强军兴军的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文以化人: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

  “文化”这个词,在这里应当作动词来看待。文化使人由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由兽性走向人性、由自然性走向社会性,正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辞》)。

  在当代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用什么文化来化人,究竟谁被“化”,“化”成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快速发展,某些西方国家的焦虑感上升,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严重威胁我国家文化安全。诸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以及“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其实质都是要使中国脱离社会主义轨道,使军队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如果我们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被西方文化“洗脑”,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如果战士被化成“小绵羊”,部队还哪来虎狼之气?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目的在于发挥文以化人功能,大力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自强不息、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源泉动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俯仰天地,品察万物,洞知幽明,以勤劳智慧,创造出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灿烂文化,成为人类历史的奇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以及“居安思危”“止戈为武”的尚武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我们的民族魂,活跃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我国古代也积累了丰富的优秀军事传统文化,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人、培育人的作用,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助推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丰富的革命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伟大成果,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自诞生起,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使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优势。特别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教育引导全体人民和广大官兵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以文化人的现实课题和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明确要求:“要打造强军文化,巩固部队思想文化阵地,坚定官兵革命意志、升华官兵思想境界、纯洁官兵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习近平主席强调“打造强军文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适应实现强军目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迫切需求,强化先进军事文化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功能,用强军文化来砥砺当代革命军人的血性胆气,着力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灵魂就是要信念坚定、听党指挥,有本事就是要素质过硬、能打胜仗,有血性就是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品德就是要情趣高尚、品行端正。这四个方面有机统一,从里到外规定着革命军人应有的理想信念、过硬素质、精神作风和道德品质,体现了我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走在前列的要求,反映了强军兴军对铸魂育人的鲜明导向。新形势下打造强军文化,必须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工程、铸魂工程,引导官兵坚定精武强能、能打胜仗的价值追求,提振当代革命军人精气神,进一步锻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为培养造就“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文化支撑。

  文以塑境:营造兵味战味浓厚的环境氛围

  马克思主义反对环境决定论,但并不否认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打造强军文化,一项重要任务是营造兵味战味浓厚的环境氛围,使官兵时时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战斗品格。

  “兵味战味”是一个总括性概念,体现在军营文化的方方面面。内容上,军营文化要反映沸腾的军营生活,讴歌官兵中的英雄模范,表现教育训练、军事斗争准备的火热场面。形式上,军营文化要突出短小精悍、丰富多彩等特点,以适合部队所担负的教育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需要。风格上,军营文化要有阳刚之气,雄健豪迈,粗犷昂扬,虎虎生威。2014年10月15日,在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在发言中谈到,“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心中常念叨的就是6个字‘正能量、接地气’,对部队来说就是有兵味战味!”应该说,这种风花雪月,体现了军旅生涯的独特内涵,也是对军营文化兵味战味的特殊要求。

  抓好兵味战味浓厚的文艺创演和文化环境建设。正如阎肃在座谈会上所说,对于军队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个兵味战味体现两条,一个是我们的作品,都要说出战士的心里话,写出战士的真感情,让战士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去传唱,让他们在冲锋陷阵时有无穷的力量,在军旅生活中有前进的动力,在成长历程中有精神的港湾;另一个是我们这些文艺工作者,还是要保持扎根军营、与官兵“五同”的好作风。军营是我们创作的沃土,战士是我们讴歌的主角,离开了这些,就没了兵味战味,甚至会变味。 增强兵味战味,就要坚持为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推进军事文化精品战略,突出现实军事题材创作,深入开掘革命历史题材,每年推出一批优秀文学、影视、美术和舞台艺术作品。要聚焦强军打仗加强军营文化环境建设,设置文化灯箱、战斗标语、英模雕塑等,修建反映部队战史战例、革命精神的文化场所,张贴强军目标、战斗精神、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实施红色革命文化开发工程,用好部队特有文化资源,建好用好军史馆、荣誉室,推进网上数字史馆建设,引导官兵汲取传统营养、弘扬革命精神,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血脉,锻造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虎虎生气。

  开展战味兵味浓郁的经常性文化活动。着力抓好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官兵唱强军战歌、看红色影片、讲战斗故事、读战斗文化书籍,开展刺杀格斗、军事网络游戏等对抗性竞技活动,激发敢打硬仗、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结合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让官兵在神圣庄严的气氛中受到教育激励。发挥优良传统励志激气作用,组织官兵走访慰问英模、瞻仰革命圣地、祭扫烈士陵园,邀请革命先辈、战斗英模讲革命传统。发展军兵种文化、军校文化、行业文化、网络军事文化、军队仪式文化。发展野战文化,积极创建帐篷文化、甲板文化、机场文化等,营造尚武精武的浓厚氛围。加强部队文化装备保障管理,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抓好军营政治文化环境建设。

  文以聚力:汇集强国强军正能量

  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对于任何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要增强凝聚力、汇聚正能量,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文化的感召、凝聚功能。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激励、凝聚作用,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感召凝聚作用,将强国强军的各种积极因素汇集成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尚武精神和强军文化的重建。历史反复证明,强军文化不兴、尚武精神衰落,军队永远不会强大,国家永远不可能强盛,这为中外许多历史教训所反复诠释。放眼世界,凡是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国家,无一不是尚武之国。希腊曾经是西欧文明的摇篮,最后亡于尚武的邻邦斯巴达;罗马帝国兴起之初,四处征战所向披靡,后期却贪图享乐举国纵欲,不可避免分崩离析。现代世界列强,如英国、美国,无一是仅仅凭借经济、贸易强国的。在贸易的背后,往往都跟随着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和尚武的民族。被称为“最小大国”的以色列,其生存和发展几乎全靠尚武精神。血与火交汇成的尚武精神和强军文化,锻造出强国强军的血性品格。现在,一说到“尚武”,一些人就杯弓蛇影地曲解为中国要选择战争崛起的道路。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更是把制造“中国威胁论”作为阉割中国尚武精神的暗器。一些西方国家严控对华高技术合作和武器销售,更在意的却是中国民众的尚武精神。西方媒体和学者动辄以“民族主义”“过分自信”诋毁中国民间正常的爱国情绪,编造“中国霸权”,鼓噪“中国威胁论”。敌对势力还以豢养或收买文化代理人方式,把中华尚武精神进行扭曲,对民族英雄进行丑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去战斗性”。与西方列强过去所走的“国强必霸”道路不同,中国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要放弃武备,不重视国防。为了不让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落后挨打的历史悲剧重演,为了保障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必须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使尚武精神在中华文化建设中占据应有位置,使强军文化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突出出来。非如此,不能有效激发全体军民关心国防、建设国防的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主席对围绕强军目标打造强军文化、激活强军兴军正能量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兴军正能量不断汇聚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凝神铸魂,服务中心,正风肃纪,惩治腐败,强军兴军正能量不断汇聚,部队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最紧要的是要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这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突出强调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在许多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最大限度把广大官兵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部队建设上来”,“进一步凝聚强军兴军的意志和力量”。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凝聚强军打仗的强大正能量,强烈呼唤繁荣发展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以共同的伟大梦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战斗意志,把全军官兵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决策部署上来,培养官兵敢于担当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所向披靡的士气,锻造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