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4月24日07:14 特约撰稿:李林荣

  特约撰稿:李林荣

  《群氓之族》,[美]哈罗德·伊罗生著,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本书作者伊罗生,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人物画廊里,是个熟面孔。拍摄于1933年2月上海莫里爱路宋庆龄住宅门前台阶处的一帧七人合影里,就有他站在宋庆龄和林语堂之间、蔡元培和鲁迅背后,侧身低头微微含笑的形象。当时伊罗生才23岁,已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三年,在中国也已工作、生活了三年。1931年为报道长江洪水灾情,他曾从上海一路溯江而上,深入采访到川西藏区一带。1932年,他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资助,创办了揭露反动统治和支持左翼文学的进步刊物《中国论坛》,同年末他还参加了宋庆龄和蔡元培等发起成立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次年初又与鲁迅等人一道被选为该同盟上海分会的执行委员。1934年他约请鲁迅、茅盾帮助,编译了在鲁迅杂文、书信中多次被提及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草鞋脚》。时隔40年之后,从朝气蓬勃的青年记者成长、转型为稳沉持重的政治学教授的伊罗生,写出了这本《群氓之族》。书名原义“部落的偶像”,和副题“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合起来,恰好可以概括全书内容和思路的主线:即使是在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表象看起来日益发达的近现代世界,由群体认同造成的意识隔阂和价值差异,仍然一如既往地贯穿并且不断地驱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制度和文化条件下形形色色的严重社会冲突。书中丰富的史料和时事素材、畅达的理论和思想推演,既延展出一部族群纷争连绵不息的黑色世界史,更迸发出一种审视脆弱人性和阴暗现实的勇气与智慧。

  《我是怎样拍电影的》,[日]山田洋次著,蒋晓松、张海明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

  在日本享有“国民导演”之誉的山田洋次,在中国也同样以平民生活气息浓郁的一系列影片佳作而广为人知。1980年代《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在银幕上的热映,1990年代《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片在央视电影频道的热播,显示了山田洋次的导演艺术跨越国界和时代的深切感染力。《我是怎样拍电影的》这本书,是1977年作者在拍摄完成《寅次郎的故事》和《幸福的黄手帕》两部电影,并且执导了歌剧《卡门》之余,利用繁忙工作后的间隙,应出版社朋友的催促和安排,以口述实录再加本人修改的方式,很不容易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这好像也是作者仅有的一部专述自己导演工作心得的著作。全书共14章,归为“我和电影”、“素材与剧本”、“拍摄现场”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走进松竹公司”、“《寅次郎的故事》的诞生”、“中学时代的经历”、“谈谈娱乐电影”、“落语和浪花节”、“现实主义的潮流”、“在‘50元食堂’的体会”、“对现实的认识与电影”、“面向本国的电影”等21节,夹叙夹议地回顾了作者从影的经历和求索自己艺术风格的思想道路。中篇10节,围绕作者本人编剧的《家族》《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同胞》《砂之器》等影片和《关山飞渡》《无法松的一生》等国内外经典影片,介绍了作者从事电影编剧和鉴赏电影剧本的独到经验。下篇11节,以《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影片拍摄为主,展示了作者常年率领剧组在片场辛勤工作的一幕幕生动场景和种种精微别致的人情感触。书后附有作者1961-2014年间导演的作品一览表,53年奉献76部影片的记录,默默呈现着如同庶民终年耕作于田间一般的勤劳和光荣。

  《东京留学记忆》,李永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从体裁上,《东京留学记忆》可以看成一本散文集。连同自序、后记,全书共31篇文章。从写法和内容上看,书中各文却又迥异于一般记叙、抒情的散文。在辞章细节和谋篇设意均不乏文采的格局中,展现得更清楚的,是身为社会学研究者的作者面对当代日本人文生态的深切体察和理性感悟。而这样的体察和感悟,主要都来自作者1998年至2009年留学日本十余年的点滴亲身经验,极少有假借或辗转于文献资料和舆论报道的印迹。书前半部分的《梅田小姐》《黑田校长》《佐藤先生》《君子动口》《警察物语》《邻人》《女教授》《店员》等篇,撷取往事片段,聚焦人情世态,解析国民精神。视角所及,从学院中的师友,扫描到街市上的生人;思绪所之,从日本“迷惑文化”正面的克己自律,深究出负面的冷漠助恶。书后半部分的

  《耶鲁大学公开课:政治哲学》,[美]史蒂芬·B·斯密什著,贺晴川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3月出版

  这本书的篇章结构,俨然显出史著的气派。它讲述的话题,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开始,紧接着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再继之以《圣经》的《创世纪》和《撒母耳记》,然后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李维史论》、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最后一章,落足于综合上列各部著作并联系更多相关观点基础上展开的专题综论“捍卫爱国主义”。但实际上,述史并非这本书的宗旨。相反,这些在历史的标尺上由远及近地排列起来的著作,在这本书中,是作为针对政治哲学领域少数“永恒的问题”的阐释模式和解决方案,而被提及和讲述的。依作者所坚持的立场,“政治哲学研究中没有永恒的答案,只有永恒的问题”。换句话说,这里的一切答案都具有永恒的相对有效性。正因此,经典必定常读常新。相比以往用类似乾嘉学派的考据手法,把这些西方经典解析得貌似透彻细致、实则支离破碎的某些著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用当代人类社会的政治问题意识,引领了所有篇章、段落里关于经典的新思考和新发现。从讲课实录脱胎而来的原著语言和思路上的畅达、绵密、生动,经译者精心地处置,在中文版中得到了效果上佳的保留,这更是中文版读者的幸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