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品读古典文学名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7日08:20 孙伟科

  古典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审美经典,但它们却不可能仅只是作为作品本身在当代传播,实践证明,当代各种各样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阐释是当代文学景观之一。显然,围绕着古典文学名著的讲座、揭秘演讲、论坛、活动、研讨会、文化创意等多了起来,比如围绕着四大名著都有学会、青年论坛、社团、大学生读书会、旅游文化的产品开发等创意活动,这些不同媒介和文学组织、艺术改编的传播,形成了古典文学名著的当代影响力。

  任何一个古典名著,对社会历史的反映都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都拥有开掘不尽的资源和话题,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甚至还被称为是具有千门万户结构、千姿百态人生内容的百科全书。向当代读者打开哪一面门窗,向当代爱好者建构什么样的文学视角,直接影响着古典文学名著的当代形象。在当前的文化传播中,学术和文化是传播的双飞翼:一个立足于真的探讨,以忠实于原著为旨归,通过文献考证、作者意图的阐释、文本解读还原古典名著的本真含义;一个立足于美的塑造,以古典故事为生发点,发挥绚丽的想象和个性的魅力完成艺术的再创造,使人们在语言的狂欢中在精神上完成古典审美趣味的洗礼。

  但是,繁荣、发展的巨大成就之下、之后也有危机与隐忧,大河奔流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其表现一种是将古典文学名著片面化、公案化,把它说成是某个政治阴谋的产物、哪家历史的隐写、某个历史事件的副产品,这些说法在古代就有端倪或兴盛过,但却在当代愈演愈烈,甚至某些名家也粉墨登场,助力呐喊,大有占领主媒体传播的趋势。这是我们在接受古典文学名著时不能不加以针砭的。

  例如,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塑造了中国人的黑暗心理,《水浒传》无异于是诲盗之作。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中国人的黑暗心理,是因为《三国演义》被说成是写计谋或运用权术、权谋的集大成之作,换言之《三国演义》是崇尚权谋之作;《水浒传》中的动辄杀人无数、血腥残忍掩藏于忠义、替天行道的旗帜下,各种各样的杀人越货和打打杀杀表现出对人性和他人生命不尊重,张扬的是强者逻辑,而不是平等道德。如此解读这两部伟大名著的主旨,当然是曲人从己、偏执一端的。如果我们不争论古典文学名著的主旨问题,那么面临着如何向当代读者合理有效地解读、阐释的问题。固然,《三国演义》有对“权谋制胜”的赞叹描写,《水浒传》也有酣畅淋漓、滥杀无辜的“英雄”情节,但把它们说成小说作者的立场和作品的全部效果,则无疑是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任何一部产生于古代时期的作品,其内容和倾向、旨趣和情绪流露都有与当代不相适应的部分,细究许多描写,也都有可商可议之处。换言之,想要寻找一部完全符合当代人理想要求的古典作品,求全责备,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越是不适应的部分,与当代人观念背离的部分,在当代接受中就显得越显豁,越容易发生矛盾,也越容易被注意到,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但这不应该成为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借口,反而是要突破这种遮蔽和局限,寻找曲折复义情节和含义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让当代人更深刻地认识古代历史和社会,认识古代历史与社会的全貌。

  作为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古典文学名著,超越于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内容恣肆奔放、波澜壮阔,创作者也往往应物斯感,寄意深远。假如没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兴叹,就不可能有《三国演义》对从汉代到东晋历史发展的热心执著,探究古今之变的意图远远高于“浪花淘尽”的“英雄”,更高于“机关算尽”的某些“权谋”。假如《水浒传》只是打打杀杀,缘何人们对忠义之辩、侠义精神更为热衷?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超越于其中的权谋情节和血腥场面,作者与后代读者更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叹而扼腕!英雄末路,壮志难酬,其背后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兴替之“道”。显然,与其说作家描绘了在历史转折时期人物运用权谋的作用,不如说作家更深刻地嘲笑了面对历史的滚滚洪流任何算计和权谋都不过“反算了卿卿性命”的自作聪明。所以,简单地说作者和作品在展示“权谋大全”或发泄“杀人如麻”,作品的效果是坏人心术,作者的意图是“诲淫诲盗”,这既不符合忠实于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的作品本身,也不符合作者寄意深远、超越单纯善恶之辩的主观意图。

  与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贬低为伪形文化不同,无限抬高《红楼梦》几乎到圣化、神化的地步,也是一种当代奇观!什么贾宝玉像基督释迦一样担荷了人类的一切耻辱和罪恶,有绝对的善,是圣爱的化身等等,什么曹雪芹是一代教主等等,通过阐释人物形象将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和作者偶像化!贾宝玉作为时代新人,具有新的特质,这就是追求自然人生的纯任自我同时又不失本真的赤子之心,但现实中他又是一位贵公子,有纨绔气,有坏习气,作者没有脱离他的现实身份将他抽象化、概念化。但是我们的某些阐释者却脱离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作片面的拔高,这与前面竭力贬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为我所用”到了不顾小说客观内容的地步,以自我的褊狭和片面需求牺牲古典文学名著的丰赡和厚度!

  刻意拔高和极力贬低、抬一个压一个、夸一个骂一个等,不是对待古典文学名著的正确态度,不是加强其传播效果的好方法。大众传播尽管要讲究视听效果,但惊人视听如果丧失了真的品格,丧失了“科学性”的前提,与对象游离,变成一种自我的宣泄,那么不管它如何喧嚣一时,其持久性值得怀疑。人们所说的经不起时间检验,即此之谓。经典是最经得起反复阅读的,研究经典也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古典小说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将认识成果提高到相当高度,在经典化的道路上迅猛奔驰,为创造接近经典、揭示创造的秘密做了准备、开辟了道路。学术与传播的良性互动,往往需要大众传播面对更多的前提,只把媚俗、迎合、提高收视率作为惟一考量前提,难免在经典传播中碰壁!因为,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往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有不断提高鉴赏水平的时代要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