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悲情与端木蕻良的艺术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3月20日07:08 刘启涛
经典作家之 端木蕻良端木蕻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端木蕻良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重新认识的作家。作为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虽然他还无法像萧红和萧军那样给人以明确的文学史印象,但是他和“二萧”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怀着对大地的深厚情怀,以及对时代的热切关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天地里,成就了一道雄浑壮阔的风景。端木蕻良在创作上兼收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表现出独特的人格气质和丰富的艺术才华。可以说,面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端木蕻良始终是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存在。

  一

  20世纪30年代初期,端木蕻良怀着对大地的眷恋步入了中国文坛,年仅21岁的他就以满腔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时隔6年后才得以出版。可是,无论是对于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而言,还是对于年轻的端木蕻良本人来说,这部作品都有着其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式意义。当时的新文学前辈郑振铎初见这部作品就给予了它以很高的评价,后来的文学史家夏志清更是称誉它“是当时第一部以英雄的气概预言中国前途的现代小说”。而对于端木蕻良的整个创作生涯来说,《科尔沁旗草原》直接奠定了他艺术大厦的根基,从而使得他在中国现代作家群行列中,赢得“大地之子”的美名。

  对于包括端木蕻良在内的很多现代作家来说,土地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在战火纷飞的现代中国,对土地的眷恋并不单纯的意味着从故土寻找诗情画意,更多的是要去面对它沉重的过去和现实。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持久的激情,那就是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在这种激情的维系下,端木蕻良所眷恋的大地并不只局限于让他魂牵梦绕的科尔沁旗草原,它从关东大地一直绵延到大江南北。从他的代表作品《科尔沁旗草原》到《鴜鹭湖的忧郁》再到《江南风景》,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我们从他不少作品的题目当中,甚至从其人物的命名上,都可以看出他的大地情怀。

  端木蕻良还是一位对色彩非常敏感的作家。他在写作中对景物描写可谓是情有独钟,也非常善于情与景的营造。他的很多作品呈现给人的是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比如在他的代表作品《鴜鹭湖的忧郁》中,开篇就这样写到:“一轮红红澄澄的月亮,像哭肿了的眼睛似的,升到光辉的铜色的雾里。这雾使热郁的闪着赤光,仿佛是透明的尘土,昏眩的笼在湖面上。”在这里的景物描写当中,不仅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式的田园风采,也渗透了作者那特有的忧郁和深沉。

  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他对于大地的情怀也并不只表现为对风景的诗意化地描写上。他更多的是深入到精神世界中,认真地思考土地和人生的关系。他在《我的创作经验》一文当中曾这样说过,“土地传给我一种生命的固执,土地的沉郁和忧郁性,猛烈的传染了我,使我爱好沉厚和真实,使我也像土地一样负载了许多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从大地中发掘人的品质,热情地去表现人的生命和价值,才是端木蕻良的一贯追求。在他的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这是多么空阔多么辽远,多么幽奥渺远呵!多么宽敞得怕人,多么平铺直叙,多么宽阔无边呵!比一床白素的被单还要朴素得令人难过的大片草原呵!夜的鬼魅从这草原上飞过也要感到孤单难忍的。”这段话很能代表端木写景的风格,字里行间既充满了对大地诗意化的膜拜,也透露出一股荒凉寂寥的气息,从而使人物的悲喜命运与大地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因而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无论是丁宁那样的时代“零余者”,还是大山那样的底层民众,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一股从大地涌出的血液。

  作为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作家,端木蕻良小说中的地域风格是极为鲜明的,在这方面,他丝毫不比“二萧”等人逊色。甚至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地域化的东西表现得更为复杂。它里面不仅蕴藏着东北人的血性,散发出一种英雄式的气魄,同时也流露出东北大地特有的悲冷色调,从而表现出了特有的忧郁和孤傲。在阅读端木蕻良的时候,我们常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两极化的气质:一面是粗狂豪放、坚韧刚强,另一面却是斯文柔弱、多愁善感。这两种气质在他的作品中都被艺术化地加以表现,前者使他在《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作品中展现出了史诗般的恢弘气度,后者则使他写出了《鴜鹭湖的忧郁》这样抒情诗一般凄美动人的作品。

  二

  虽然端木蕻良在创作中以“大地之子”著称,并热衷于地域风情的表现,但是他决不是一个狭隘自闭的作家。相反,他却一直在紧跟着大时代的步伐,竭力在作品中去把握自己身处时代的特色。

  中国现代作家大都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这一方面缘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苟利国家生死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处处都自觉地遵循个人对于国家的责任;另一方面则缘于现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现实,它极大地激发了作家们的爱国热情。端木蕻良是一位积极投身于时代洪流的作家。早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期,他就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主编刊物和组建社团。“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身为东北人的他更是义愤填膺,并因为组织学生南下请愿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居住期间,他参加了北方左联,并积极地投身到工作当中,甚至还一度投笔从戎。“一二九”事变发生之后,端木蕻良不仅在创作上逐渐成熟,也更加热情地参与抗战救亡运动。

  对于生长于东北大地同时又接受过良好传统教育的端木蕻良来说,国破家亡的痛苦并不是一种遥远的艺术想象,而是来自他切身经历中的强烈感受。虽然端木蕻良在生活中远不及萧军那样个性张扬,在艺术上也不像萧红那样敏锐和深刻,但是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东北男儿的血性和刚强,也有着他对时代现实的独到领悟。与很多中国现代作家不同的是,端木蕻良的学校生活时间并不太长,他丰富的知识大都是从自学中得来。从他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端木蕻良决不是一个书斋里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有着对当下的强烈关注。

  后来的文学史家在论及端木蕻良的作品时,曾经给予这样的评述,“端木蕻良的大部分作品因其民族情绪和乡情双重地受到压抑,而在作品中用一种冲突画面,突出有意味的瞬间景物、人事的方式,采用广阔的时代视角来表现大地与农民的血肉关系。”如果说对于故土的眷恋,让端木蕻良赢得了“大地之子”的美誉,这个称呼里本身就渗透着作者对于时代的介入精神。在端木蕻良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上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使他们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时代之子”。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时代变迁中个人和家庭的命运,感受到的是两种剧烈的情感在纠缠交错,一种是阶级对立的情绪,一种是民族压迫的仇恨。这些在他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草原首富丁氏家族的衰落历程。一面是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一面是岌岌可危的国家政权。前者是条主线,后者是条隐线。在小说的结尾处,丁氏家族行将就木之际,接着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人们组织义勇军向沈阳进发。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实而言,《科尔沁旗草原》不失为一种预言,它以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东北人民在大时代背景之下的悲壮命运。

  端木蕻良在对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矛盾的表现上,虽然有着来自他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但显然更多的还是受到当时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在短篇小说《憎恨》中,作者将这种阶级仇恨以触目惊心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对于民族仇恨的表现,则源于作者对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的关注,如《大地的海》《萝卜窖》《柳条边外》《螺狮谷》等作品。这里面既有不堪忍受压迫而走向反抗的普通国民,也有为爱国热情激发的民族英雄。无论出于被动的反抗还是主动的选择,这些人物都将自己交给了时代。另外,端木蕻良也有一些作品,表现的是战争环境中的灰色人生,虽然它们的艺术成就有限,但是却很能说明作者表现时代的热情。

  难能可贵的是,端木蕻良在创作上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作家。虽然他不是那种登高一呼的大师,也缺少那种开创一代文风的气度,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远离时代的洪流。即便是在萧红离世前后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但他最终选择的仍然是与时代同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经问世,他就是积极认真地从中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不仅没有失去声音,反而以更加高涨的热情深入到了基层生活之中,歌颂新时代、表现新主题、描写新人物。

  三

  端木蕻良是在20世纪30年代步入文坛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这一时期在诸多方面都逐渐成熟起来。对于这一时期的新生作家们来说,他们不但能够从前辈的创作中借鉴经验,而且也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传统。因而我们从端木蕻良的身上不仅能够看到新文学革命以来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来自古典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间,端木蕻良可以说是受传统影响最为显著的作家之一。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端木蕻良与古典文学,尤其是与《红楼梦》的关系一直都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对象。在他的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中,对于大家族的衰败历程的书写,就很有些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影子,其中不少地方也有对《红楼梦》的借鉴。端木蕻良不仅从创作上有对曹雪芹的追随,在《红楼梦》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直到晚年,他还在殚精竭虑地撰写传记小说《曹雪芹》。虽然由于多种原因作品只出版了前两卷,但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从整体的构思布局,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学古典传统的继承。

  端木蕻良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他从古典传统中继承来的不仅有表现方面的技巧,还有那种“史”的精神,比如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史诗气魄。虽然后来端木蕻良遵从郑振铎等前辈的指点,转向短篇小说的创作,但是如果把这些短篇连缀起来,仍是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化的再现。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始终有两道传统共存,一道是“史”的传统,另一道是“诗”的传统。而等到文学进入了现代阶段,这两道传统常常融会在一处。有很多优秀的现代作家,虽然常是以“史家”的气魄去书写现实,但他们在本质上却是一个诗人,端木蕻良也是如此。如果他因为前者而去深刻地关注现实热情地表现时代,那么对于大地的深情无疑更能说明他诗人的本质。著名文艺家巴人读了《科尔沁旗草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的作者是个小说家吗?不,他是拜伦式的诗人。”端木蕻良的小说呈现给人的,不仅有峥嵘岁月的风云往事,也充满着美丽的风景描写和丰盈的情感世界。因而后来的文学史家们在谈到他作品的时候,常以“史诗”二字概括之。

  很显然,作为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新人作家,端木蕻良所受影响更多的还是来自中国文学的新传统,而这个影响首先当推五四新文学。南开中学读书时期,端木蕻良就跟随兄长阅读了大量的五四新文学作品,并自觉地接受了“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因此阅读端木蕻良的作品,我们常会发现它们中间始终弥漫着一种来自五四的时代空气,它不仅表现为作者对社会和时代的介入精神,也体现在这些小说人物的身上所含带的忧郁感伤。比如《科尔沁旗草原》中的丁宁,既是大家族的悔罪者,又是国民的启蒙者。可在残酷的现实中却处处受挫,最终沦为了一个时代洪流的“零余者”。

  在端木蕻良的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对他扶持很大的前辈,一个是郑振铎,另一个则是茅盾,他们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代表作家。而在端木蕻良的创作中,对这两位的风格都有所传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在五四新文学观念之外,端木蕻良从新的文学传统中接受的另一重要影响则是《子夜》的“社会分析模式”。在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中,我们常能看到作者把握时代的雄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独到分析。还有后来那些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都表现出端木蕻良对这一传统的沿用。

  要充分认识端木蕻良及其作品的价值,更为有效的方式还是要深入到他的艺术世界之中,去领悟他那大地之歌中的真实内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