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牧阳《秦琼和他的小伙伴儿们》:放牧阳光的孩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2月18日00:08 王春鸣

  “70后”的童年记忆里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坐在场院里边剥豆子边听评书,每天中午半个小时,恨不得钻到收音机里去,每一天都在眼巴巴期待明天的同一时间。于是《隋唐演义》《岳飞传》等等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启蒙和文学启蒙。而现在的童年生活,处处可见孩子们借各种新媒介消磨童年时光,“00后”的童年文化生活和我们的时代迥然相异了。为此我常常感到失落,觉得他们在得到很多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包括文化,包括玩耍的方式。

  然而迥然相异的时代里,也还有像父辈一样热爱着传统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孩子。例如牧阳和她的第一本书《秦琼和他的小伙伴儿们》。

  低龄化写作在今天确实是一种风潮。我刚开始以为,牧阳出书,或许只是因为她有一对有心的父母。但是,5万字的书稿我一气读完了,然后感动地发现,竟然不是其他,而是一个11岁的孩子,用她手中的笔,勾起了我11岁时听评书的种种回忆。让人惊喜的是,牧阳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她用自己的喜好,也用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处理了一批历史人物,秦琼、程咬金们无非是她取乐、思考的一个借助而已。她的文字很老练,情感很天真。

  牧阳这本书分两部分:写于五年级的隋唐英雄,完成于四年级的隋唐战马。她的表述方式和表述内容,让我看到一种刚刚上路的少年姿态:阳光、聪慧、勇往直前,对于历史和未来,他们都乐于重新建构。

  看了后记才知道,这本书,不仅文章是牧阳写的,书中的人物插图,毛笔题写的书名和文章标题,都出自牧阳之手。如今有才气的孩子可多了,牧阳可能也不算最优秀最完美,但是她展露出来的才情后面自有一种洒脱。孩子就应该会玩,对牧阳来说,可能读书写作就像骑自行车、滑轮滑一样,都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她的表达是这么灵动,文字在她笔下也像坐着轮滑,嗖地拐弯,嗖地滑翔,嗖地飞向远方。

  她写单雄信的枣红马:“在它奔跑时远远看去,就像一颗熟透的红枣被用力掷向远方。”

  她写一身武艺、力大无穷的尉迟恭:“他生得面如焦炭,黑得发亮,胯下骑一匹乌骓马,远远望去,就好似一座黑塔。”

  牧阳也像个英雄,在文字叙述里调兵遣将,各种比喻信手拈来,于是那些故事里的英雄和英雄的战马也变得呼之欲出了。

  这本书是“牧阳讲历史故事”系列之一,牧阳确实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呢!她写了10个隋唐英雄,人物特点个个不同,于是写法也各有千秋。长得奇人异相的,便从外貌入手,如“瘦小干枯,五官扭曲”的李元霸、“面白如玉,傲骨英风”的罗成;身份显赫的,就以代表身份的信物开篇,如宇文成都“夺人耳目”的无敌大将军金牌;写小白猿侯君集却先用了三分之一篇幅写程咬金;写裴元庆、罗士信则从他们一生中最经典的场面切入……她讲故事特别会“抓人”,为什么讲得这么好,她自己说了,“想到来护儿屈打罗士信时,我忍不住用力捶打桌子,写到张大兵嫉贤妒能、引诱皇上不理裴氏父子时,我忍不住写字用力过猛划破本子……”这个做事投入的小姑娘,我读着她的书,忍不住猜测她玩轮滑也会很多花样,会让围观者眼花缭乱大声喝彩。

  读了牧阳写的历史故事,竟很自然地想起司马迁,我自己也很纠结怎么可以这样——因为随便把一个小姑娘的文字跟千古大儒相比,很容易让人误会她是我亲女儿。但是你看看,一个英雄写完,小牧阳就臧否一番:“宇文成都的一生,见证了隋朝的兴盛衰败,他可谓是生于隋朝、兴于隋朝、败于隋朝、死于隋朝的助纣为虐的悲剧人物……”“罗成是个地地道道的双面人物,他看起来……实际上……”对英雄人物的述评,既是兴之所至,又透着睿智。不难看出读了很多经典和名著的牧阳,对历史和历史人物,自有一种独特的判断。比如写到一身武艺的宇文成都,一方面小牧阳为他的武艺折服,另一方面,又毫不客气地说:“明知杨广是一代昏君,可他为了保住家族显赫地位和一己之私,决意要愚忠保主。”这么冷静而犀利的叙述在书中比比皆是,除了用“秉笔直书”,还真找不出别的形容词。想当年司马迁写《史记》,是将这一事当做继孔子编订春秋之后的又一惊天伟业来做的。牧阳当然还小,但是她在历史间的信笔游走,让人觉得,“00后”不容小觑,“00后”可以期待,“00后”们也不是全都在忙着各种考级和培训班,他们品评历史,拿捏“英雄”,童年的每一扇门,都通向不同的花园和奇境。

  牧阳的文字当中频频出现“远远望去”这个词。这个姿态是少年人打量过去的姿态,不全然是敬畏,还有探究和质疑的意思,这多么好。遭逢这样一个文化芜杂的时代,牧阳所坚持的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却如此传统又如此阳光。她在自由的表达中,绽放着自己的思想,建构起新一代人的价值观。在充满后现代文化症候的童年焦虑里,我幸福地从牧阳的书写中,看到不一样的童年审美和不一样的童年进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