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古田再出发
——观2015年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承办的2015年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与观众见面了。这台以“交响合唱”为形式的音乐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歌剧团担纲,主要演出人员包括120人的合唱队、80人的交响乐队和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民乐队,部分独唱演员参加了演出,指挥李玉宁。音乐会集中展示了军旅音乐艺术的风采。
雅俗共赏的经典构思
交响音乐中的大型体裁之一是交响曲,作为多乐章套曲的交响曲在乐章数量、速度对比、调性布局、曲式结构以及具体的音乐形象发展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或可称之为具有“交响性”,且用以区别群众性的“通俗音乐”。这场冠名“交响合唱”的音乐会将不同风格的歌曲整体结构为相当于一部交响曲的套曲形式,由序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及“烽火岁月”“战士情怀”“红色记忆”和“胜利前行”四个乐章组成。在构成套曲的22首歌曲中,有17首作品是曾在军内外以至国内外群众中广泛传播、并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册的经典曲目。音乐会在总体构成方面借鉴了经典音乐体裁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形式,在具体构成方面多数采用了广大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经典曲目,曲高和众——音乐会在精心策划的艺术追求之中注重了军旅音乐雅俗共赏的特色。
精湛的改编创意
音乐会的17首经典曲目中有8首作品进行了改编创新。
作为音乐会序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公木词、郑律成曲),自1939年问世起曾有《八路军进行曲》《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称谓,并有多种改编版本。张千一编配的这首混声合唱比原作提高了一个调,更显高亢、豪迈。序奏在三声部小号引领之后,三次“向前,向前,向前!”的号召鳞次栉比展现了威武的大国军队形象。首段为四声部齐唱,强劲威武的音乐主题在类似同名军乐曲长、短笛音型的陪衬下,轻捷、矫健、有力。音乐主题的发展中,间或加入了较自由的三声部及四声部的写作,以音响的起伏强调了“子弟”、“武装”等重点词句,特别是歌词“高高飘扬”的节奏被拓宽了一倍,强化了原作中的第一个高潮。在作为情绪转接的“听,风在呼啸军号响”一句之后,女高音声部清爽的感叹音调悠然而起,引发了人们与歌词相关的联想。末乐段豪迈的主题陈述之后,加入了慢起渐快的重复,展现了扬我军威的壮阔图景。改编的军歌拉开了音乐会内容的序幕,也预示了这场音乐会作品的多种改编新创形式。
第一乐章“烽火岁月”的第一首歌是混声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山樵、永立词,颂刚、春森、向义曲)。原作的男声小合唱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战地新歌》歌曲集,其音乐主题有与上世纪30年代红军过草地时所唱《吃牛肉歌》同源的历史考证。和声的改编新创包含了序奏(序唱)和A(含变奏)-B-A1(含变奏)三个部分。欢快的序奏加入了混声合唱,原作的音乐主题由2/4拍改为了4/4拍,在男女声部的一唱一和中,江西兴国山歌的经典衬词“啊呀唻”重复运用,别具意趣。末乐句转为慢速,将“餐餐味道香”处理为欲言又止的深情回味,令人耳目一新。欢快的间奏之后,在装饰性的严格变奏中,男女声部交替唱和原作2/4拍的主题,洋溢着乐观的情绪。“咳啰嗨”的号子声使人回想起当年热火朝天的井冈山生活。中间段出现了节奏活跃的舞蹈性主题,好比是生动的游击战图景。后乐句此起彼伏的声部模仿随音调的积累、节奏的密集逐渐形成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那自豪情绪的高潮,低、中、高声部渐次迭入,歌曲陶醉在“心里暖洋洋”之中。基本主题由山歌风的男高音领唱再现,与合唱队的一唱众和好似井冈山麓的回声,意境悠远。这一主题再作性格变奏,铿锵的节奏让人感受到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浩大声势。作品的结束句中,活跃的音调雀跃而起,推向了“天天打胜仗”的最后高潮。
第一乐章中,还有《战斗进行曲》(韩塞词,佩之曲,印青、杨帆编配,王传越领唱)。在军乐风格的伴奏下,男高音的领唱得到了混声合唱的支持与强调,转调后的男女声合唱交相呼应,寓意着另一首军旅歌曲《来一个杀敌大竞赛》(路坎词、兆江曲)的内容,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麻扶摇词,周巍峙曲,赵麟、刘琦编配)在基本保持作品原貌的基础上,采用了转调后拉宽节奏的表现方式,在稳健有力的步伐行进中推向欢呼般的高潮,令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再见吧,妈妈》(陈克正词、张乃诚曲、鄂矛编配、张英席领唱)综合运用了领唱、伴唱、合唱,以及男女声三声部、四声部、六声部和七声部等多种声部组合形式,将原作的第一人称个体形象与群体形象交织,特别是张英席略显“青涩”的声音与容貌,更接近作品要求的年轻战士角色,造成了比原作更为浓烈的舞台效果。
这些以及其他乐章中精湛的作品改编表明,多声部的声乐不仅仅是陈述歌词的载体,它更是以音响造型表情达意的艺术——这也是军旅声乐艺术的不懈追求。
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以20世纪50年代的名曲《真是乐死人》(林中词、生茂曲,印青、鄂矛编配,杨洪基独唱)开始。天幕上展示了身着55式军装的部队生活图片,合唱队变换队形,在舞台上促膝而坐,歌唱家杨洪基和巴扬(键钮式手风琴)演奏者阮明园一起走向前台,在巴扬和乐队的陪衬下“讲述”自己的从军经过——构成了难以忘怀的“连队小晚会”的具体情境,形成了音乐会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催泪点”。在合唱队的“过门”穿插中,每当“当事人”叙述一番风趣的经历,合唱队都重复着“真是乐死人”来附和,舞台上一片来自“连队俱乐部”的欢声笑语。
这一乐章的曲目还有选自1964年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的《战士第二故乡》(张焕成、向彤词,沈亚威曲,王喆配器,白雪独唱),歌曲在月光下的海岛背景前唱出了海防战士建设海岛保卫祖国的心愿。《唱支山歌给党听》(蕉萍词,朱践耳曲,印青、王喆编配,索朗旺姆、阿鲁阿卓对唱)是20世纪60年代以雷锋日记摘抄诗词谱写的歌曲,像是在连队的荣誉室——在雷锋持枪经典照和模范事迹的多幅图片背景前,两位歌手先是对唱,后是在合唱队的衬托下唱出了我军将士的精神风貌和心声。独唱歌曲《小白杨》(梁上泉词,士心曲,孟卫东、董乐弦编配)的混声合唱以树叶“沙啦啦啦”作响拉开了“画面”,在边防哨所前,男声合唱描述排排小白杨的生动景象,女声合唱在男声的伴唱中回顾了入伍离乡时妈妈的嘱托,混声合唱的副歌部分讴歌着战士与小白杨一起的茁壮成长。与武警男声合唱团的版本相比,这一稿更注重了青年战士活泼的性格。新作《将军下连当列兵》(赵大鸣词、赵麟曲、王宏伟领唱)在领唱与混声合唱的热烈交织中,抒发了下连当兵的将军回归到基层部队火热生活的激情感受,赞颂了将军豪爽的普通一兵情怀。独唱歌曲《当兵前的那晚上》(阎肃词、印青曲 蔡国庆独唱)在明朗的月光之下——像是在班务会上,向战友叙述了主人公的父亲对即将从军的儿子的嘱托,后段合唱的加入表现了战士集体的亲情共勉。《当那一天来临》(王晓岭词、王路明曲)从军营早晨的集合哨音叙述开始唱出了深沉有力的歌声,显示出和平年代的警钟长鸣中,我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敢打必胜的坚强信念。
在上述作品的歌声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边关、海岛、荣誉室、俱乐部和班务会等具体环境显示出了军旅音乐艺术独有的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
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
音乐会的作品呈现是多种多样的。音乐会演唱者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藏族歌手索朗旺姆、彝族歌手阿鲁阿卓的原生态风格,纯真、自然、沁人心脾。这里也有白雪、蔡国庆的流行风格,亲切、朴素、大方。依出场顺序:这里有王宏伟、吴娜、吴静、孙丽英、王丽达、雷佳和阎维文等的民族风格,他们多已成为我军声乐艺坛的“顶梁柱”。依其艺术造诣来看,甚至可以誉其为“民族美声”风格。这里还有杨洪基、王传越、张英席、周晓琳、张妮以及合唱队的美声风格。其中,杨洪基宝刀不老,风采依旧,青年歌唱家们强大的阵容则显示出我军声乐艺术后继有人。炉火纯青的混声合唱队演唱《保卫黄河》的机动灵活和浩大的声势,前苏联歌曲《神圣的战争》的斩钉截铁和气势磅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音乐会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有《战士第二故乡》《数九寒天下大雪》两首独唱,有《真是乐死人》《当兵前的那晚上》《跟着你》三首加伴唱的独唱;有《洪湖水浪打浪》的女声二重唱,《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混声三重唱,《绣红旗》与《红梅赞》的领唱与小组唱,有《唱支山歌给党听》山歌对唱加伴唱,有《再见吧,妈妈》《将军下连当列兵》《我们从古田再出发》三首带有领唱的混声合唱,还有《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保卫黄河》《神圣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白杨》《当那一天来临》六首混声合唱。在歌剧选曲中,民乐队作为舞台构成的一景,与乐池中的交响乐队协同完成伴奏,也是颇有新意的形式。
作为综合的方式,音乐会的第三乐章展现了军事题材以及军旅民族歌剧的特定情境。选自湖北实验歌剧院1959年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女声二重唱,家喻户晓的《洪湖水浪打浪》(朱本和、张敬安、欧阳谦叔、杨会召、梅少山词,张敬安、欧阳谦叔曲)呈现出土地革命时期日出山边,荡舟洪湖的场景。在湖边芦苇荡前,吴静手持双桨柔声附和歌声醇厚、婉转,她们共同赞美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和渔民的希望。选自总政歌剧团1991年的歌剧《党的女儿》中的《天边有颗闪亮的星》(阎肃词,王祖皆、张卓娅曲)呈现出1934年红军北上后江西的民居环境,孙丽英、张建平、白致瑶的对白和三重唱构成了一个党小组会的场面,表达了剧中人的信念和向往。脍灸人口的名曲《数九寒天下大雪》(董小吾、魏风词,罗宗贤曲)选自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1947年的歌剧《刘胡兰》,王丽达置身于解放战争初期“晋中文水县云周西村”的老宅院前,在洒脱、利落的手眼身法步中,传播着胜利的消息,一个活脱脱的“胡兰子”来到了人们的面前。《绣红旗》和《红梅赞》(阎肃词,羊鸣、姜春阳、金砂曲)选自空政歌剧团1964年的歌剧《江姐》。置身“狱中”的周晓琳和6位战友吴靖苹、兰天、高原、陈美潭、王璟、张霓围在一面大红旗前,江姐一句激动人心的台词“同志们!来,绣我们新中国的国旗!”引出了胜利前夜却要献身的革命者的“天鹅之歌”。神圣而凝重的气氛,悲喜交加的歌声,令人想到革命前辈罗广斌《关于重庆地下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中对我党廉政建设的“狱中八条”建议——面对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音乐会中最为与众不同的是张千一为女高音与诗朗诵《梦想照亮征程》而作的无词歌《梦之歌》。周振天、王树增、贺东久的诗歌以共和国保卫者的口吻,追忆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苦难史、创业奋斗史,表达了当代军人的强军梦想。张千一的作品采用了女高音与交响乐队协作的“声乐协奏曲”形式,张妮内涵丰富的演唱以抒发憧憬的、深情倾诉的、充满活力的和轻巧活泼的音乐主题揭示了朗诵诗的含义,抒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怀。再现主题在陈立新优美的小提琴陈情之后,随即辉煌的混声合唱预示了美好的未来。别有一番情趣的是——洪涛、温玉娟情感醇厚的朗诵,竟然也在“这梦想啊,承载着中华儿女的荣光,在五千年的民族血脉中流淌”一句,采用了作曲技术中被群众称为“轮唱”的“卡农”技法,使诗与歌在音乐性的高度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台音乐会的诸多实例,亦即充分展示了军旅音乐艺术表现方面的丰富性。
鲜明的主题思想
在中外艺术史上,凡是大雅之作,必有深刻而集中的主题思想核心,音乐会的整体创意突出了鲜明的主题思想。
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大会的决议确定了我军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原则,开辟了我军以农村包围城市走向全国解放的胜利道路。2014年10月30日,“新古田会议”在同一地点召开,会议明确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音乐会的序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军”字打头,为各个乐章确定了以我军光荣历史为脉络的继往开来的思路。第一乐章“烽火岁月”记叙了我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和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等历次战争中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二乐章“战士情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我军将士的精神风貌。第三乐章“红色记忆”以革命年代先烈们的高风亮节,向人们宣示了用以鼓舞、支撑我军建设的传统精神,或曰“军魂”。第四乐章“胜利前行”表达了在新古田会议的指引下,我军正以中国梦、强军梦为引领,踏上新征程的思想核心。《将军下连当列兵》《跟着你》(王晓岭词、赵季平曲)、《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王晓岭词、栾凯曲)正是为音乐会的整体创意精心而作,突出了发扬革命传统,固本开新、继往开来,“从古田再出发”的思想主题,从而确立了精心铺陈之后的“音乐会之魂”。
结 语
从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开始,我军即把包含军旅音乐在内的军旅文艺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具体任务不同,我们的军旅音乐工作始终以“为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服务”和“为兵服务”为宗旨,形成了我军军旅音乐革命性、战斗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特色。
这台交响合唱音乐会承继了我军军旅音乐的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它以交响性体裁结构为借鉴,包括了群众性的军歌、纪律条令歌曲、队列歌曲、抒情歌曲、歌剧选曲以及交响性的声乐协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反映了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直至当今历史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丰富内容;以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需求为目标,以民族化的底蕴和借鉴外来音调素材为创作的基点,以指令性、集体性和快捷性特征着力表现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和兵贵神速的军旅生活,颂扬了革命军人爱国主义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呈现出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的军旅音乐风格。
像以往的军旅音乐艺术一样,这台音乐会与“三俗”绝缘,也绝无商业化的气息,作为我们军旅音乐的荟萃,是崇高美的集中展示,是无可替代的“鼓壮军威、活跃部队”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会成为广大群众由衷喜爱的欣赏对象。
新的古田会议召开了,它不仅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军建设的方向,也指明了新形势下我军文艺工作的方向,让我们沿着它的方向,从古田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