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微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1月26日07:17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

  在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参差共生,多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并呈。相声、二人转、传说故事、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方言俚语等原本与乡土相伴相生的民俗的演进和扬弃,实际是融于都市文明及其生活方式的扩展过程之中的,始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如同民众与精英、东方与西方,乡土与都市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分别有着自己的生命流程,二者之间的起承转合也反映在个人和群体对于艺术、自我、他者、社会的认知取舍之中,各有其微妙的情绪和心性。

  基于多年在城乡的调查与思考,本书力图展示快速都市化的中国城乡共生体之间复杂而交错的情绪与心性。由此,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城墙内外”展示的是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当下生态;第二部分“都市断章”是对都市新旧参差的民俗现实和都市子民心性的关注与思考;第三部分“房舍小品”重在通过当下在乡村盛行的言语和信仰,展示乡村之于都市可能有的更多的意义;第四部分“现代民俗学之庠”则是对已有的乡土文化认知论及方法论的回观,倡导对频频回首的“守旧”的民俗学的扬弃。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岳永逸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转化自我的力量

  青蛙王子的故事伴随着很多人成长,这受诅咒的王子如何透过一份真爱让自己变回人形的故事,充满成长冲突与面对自我的隐喻。沟通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有句名言:“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子,但是却被父母变成青蛙。”中国的读者们比较不熟悉的另一位蛙族──蛤蟆,则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主角人物。在《青蛙如何变王子》的作者罗伯·狄保德笔下,蛤蟆再度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探险的国度。童话故事中的蛤蟆经历多种险境,但是他充满探索以及不畏艰难的精神,曾经引领着许多人将其化为成长中的力量。在本书中,蛤蟆再次以他不畏挑战的精神,面对另一个未知的领域──心灵世界。

  故事之美,就在于它让人甘愿受其影响。道理人人会说,但能够让人把道理认真地听下去,真的需要具有讲故事的能力。本书作者在这故事之中,将沟通分析学派的理论以及历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刻意透过英国人所熟悉的故事主角——蛤蟆(以及他象征的探索精神),来带领大家认识自己以及学习与情绪共处,其意图也在于让普罗大众能认识沟通分析学派的目的。在象征的世界里,两栖动物的蛤蟆与青蛙具有穿梭于意识与潜意识世界的象征内涵,亦即能转化自我的力量(从蝌蚪变成青蛙)。本书的蛤蟆如何经历心灵世界的转化?借由阅读本书,希望也能将此转化为自我的力量,透过故事传达给读者们。 (朱惠英)

  (《青蛙如何变王子》,[美]罗伯·狄保德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