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李林荣
《大师与经典》,阎晶明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荟萃《文艺报》世界文坛和外国文艺专刊的历年精品篇章而编成的“新力量书丛”,一套6册,内容横跨文学和艺术,景深贯通当下与传统,合观起来,几乎形成一幅新版的外国文学艺术纵横流变的动态全景图。其中,《大师与经典》这一册,或许最能让读者感觉到切近的人格温暖。因为这一册所选的文章,绝大部分都聚焦于展现、论析作家或理论批评家个人的文学际遇。全书收文60篇,登场亮相者包括海明威、艾略特、惠特曼、庞德、厄普代克、艾布拉姆斯、霍桑、米勒、卡佛、狄更斯、奥威尔、伍尔夫、王尔德、戈尔丁、雨果、都德、波伏娃、普鲁斯特、阿伦特、黑塞、格拉斯、卡夫卡、门罗、樋口一叶、江户川乱步、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曼杰什坦姆、库切、纪伯伦、略萨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文学名家。此外,对美国诗坛新近的文学标准之争、法国新小说派的来路和动向、俄罗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现状、当代巴勒斯坦的抵抗文学、东欧文学的历史反思等现象、潮流和问题,书中也有专文介绍。尽管书中所述,不乏某些早经反复言说而趋于刻板化的人物和话题,众作者的知识兴趣和行文风格也多有差异,但各篇章都紧扣各位文学大师重要作品的诞生背景和文学生涯的关键转折,作出明快精当的描述和富有新意的探讨,这却又使全书分明显露出从同一报纸专刊脱胎而来的整体特色。
《波斯札记》,穆宏燕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他者”世界中,波斯给我们的感觉既亲密而又神秘。通读这本文笔行云流水、内容妙趣横生的随笔集,更能加强这种奇异的感觉。作者是专攻波斯语文学研究20多年的学者,但在这本札记体的学术随笔中,她的表述、取材和立意,都充分照顾了普通读者非专业的认知基础和阅读习惯。如全书第一篇《小昭的哀怨》,从金庸《倚天屠龙记》中有关明教的情节谈起,追溯了波斯摩尼教的历史流变和传入中国的始末经过。继之一篇《迷惘的“卐”》,从人们日常意识中对佛教吉祥护符和纳粹党徽的误解谈起,明辨了“卐”和“卍”的同源关系,并由此引出了奉“卐”为符咒的古雅利安人的曲折演化史:先是分别在公元前2500年和1500年左右,经历两度大规模的迁移、分化,发展出日尔曼人、印度雅利安人、伊朗雅利安人三种文明,后来在公元651年,伊朗雅利安人又被阿拉伯人征服,而汇入伊斯兰世界,结果使伊朗成为迄今惟一拥有两套文化传统的国家,一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根基,二是伊斯兰教的血脉。再如《侵略者为何千古流芳?》一篇,对本为外来入侵者的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如何被转化为伊朗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从文史参证的角度,做了要言不烦的清晰梳理。《佛从伊朗来》《藏红花的奇异旅程》等其他不少篇目,也都很能增益和纠正我们一般读者的常识。而《波斯细密画与〈我的名字叫红〉》等有关文学的几篇,虽在全书30余篇中仅占少数,但勾连艺术与文学、当代与传统,视野深广,见解新奇,很值得文学界的有心读者多加关注。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这部捧在手里沉甸甸的、460多页厚的大部头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学术代表作,而且也是近十多年来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有数的厚重之作。这次重装新版,距它初次出版已有15年。但再次展卷,仍然会觉得它鲜明标举的一系列思想主题,以及环绕这些主题展开的史实深描和情理推演,还在尖锐地针对着现实、紧密地关联着人心。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群体的心态和生态,之所以成为吸引本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业的作者一探究竟的一个紧要课题,按全书第一章第一节所述,史籍所载的王夫之对世风中的“戾气”和士人习气中的“躁竞”、“气矜”、“气激”之弊的反复批评,是直接触因。对这一触因的全面探源、多方求证和深入到学理层面的审视、省思,也就成为全书的逻辑框架支撑。上编四章,首章以“戾气”、“生死”、“节义”、“用独”为关键词,归结有关言论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纠结和变异;次章从“南北”、“世族”、“流品”这几个传统话域范畴切入,梳理明清之际士人言论现象;第三章专论“建文事件”,第四章探讨“言路”和“清议”对士人心态的影响。下编四章,主题为明遗民研究,概述之下,从生存方式、世代推移、遗民学术几个侧面,对士人精神坚守的内外情态做了立体的勾画、揭示。
《明治维新的国度》,宗泽亚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0月出版
甲午年即将过去,出版界和读书界的日本题材热,还远未消退。570多页的《明治维新的国度》,用丰富的图文史料,接近于面面俱到的宏阔体例,对日本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明治时期(1868—1912),进行全方位地文献探勘和现场重建。无论是从历史变迁的逻辑看,还是从深化认识的现实需要看,这本书都很有助于对我们民族120年前的甲午之殇,进行推因溯果、触及根本的严肃思考。和作者此前出版的《清日战争》一书相似,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历史图文资料和统计数据呈现详切、归纳细致,并且搜求范围宽广。全书共28章,依次设题为“幕末之国”、“明治政治”、“明治天皇”、“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清关系”、“日俄关系”、“日朝关系”、“国家纠结”、“民权反战”、“国民教育”、“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交通运输”、“通信事业”、“科技振兴”、“报刊媒体”、“城市建设”、“贫困世相”、“脱亚入欧”、“职业群像”、“民俗民风”、“少数民族”、“明治女性”、“性的文化”、“明治灾害”、“岛国清人”、“明治名人”。与以往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独到之处有三点,一是强调了江户幕末时期社会变化对明治维新的奠基作用;二是从个人施政风格和国体、政体关系阐明了明治政治的特殊性;三是在重视“国民教育”的制度改革和“脱亚入欧”的思想影响的同时,更着力于从史料中挖掘和建构国民观念、社会风俗、实业发展和对外战争这几方面交相促变、虚实相应的密切关联。